6天票房仅26.7万,《再见,坏蛋》撤档,为什么吴京这次不灵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2:55 2

摘要:这位中国电影市场最具号召力的男人,作为该片的出品人与客串演员,第一次以如此惨淡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上映6天,总票房26.7万元,片方预计分账仅9.3万。

8月27日,一部名为《再见,坏蛋》的电影悄然宣布撤档。

没有热搜、没有争议、甚至没有多少观众知道它曾经上映过——除了一个名字:吴京

这位中国电影市场最具号召力的男人,作为该片的出品人与客串演员,第一次以如此惨淡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上映6天,总票房26.7万元,片方预计分账仅9.3万。

别说回本,恐怕连宣传物料的印刷费都没挣回来。

这不是什么小成本独立电影偷跑上映——这是正经备案、有导演、有演员、有明星背书、甚至题材颇具社会温度的剧情片。

《再见,坏蛋》由俞钟执导(曾执导《我的兄弟姐妹》),陈明昊(《扬名立万》《漫长的季节》)领衔,陶慧、王宁、周晓鸥等观众熟悉的演员参演。故事设定在武汉老城区“幸福里”,讲述一个追债大汉与绝症男孩之间的温情故事,试图用市井烟火抚慰人心。

题材不差,阵容不弱,还有吴京站台。

他曾在推荐语中写道:“电影是做梦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再见,坏蛋》小体量有大能量。”

话语真诚,眼光却似乎“失了准”。

票房数据显示:该片上映6天,日均排片占比不足0.1%,场均观影人次只有可怜的1人。

也就是说,很多场次是“包场观看”——只不过,是观众包了场,还是片方自己包了场,我们不得而知。

26.7万票房是什么概念?

对比同期暑期档冠军《南京照相馆》的28亿,它是其万分之一的体量;

甚至不如一支高端广告视频的制作费。

电影院分走13.3万,片方拿到9.3万——这金额,在北京大概只能租一间五环外的两居室半年。

吴京这个名字,在过去十年几乎等于“票房保障”。

从《战狼》系列到《流浪地球》,他精准踩中了“国产大片+民族情绪+工业升级”的黄金赛道,成为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电影人之一。

但《再见,坏蛋》的崩盘,却暴露了“吴京效应”的边界:

他不是“点金石”,而是“放大器”

吴京的号召力建立在强类型、高概念、大情绪的基础上。《战狼》是军事动作,《流浪地球》是科幻灾难——它们本身具备强烈的娱乐属性与社会议题性。

而《再见,坏蛋》是一部慢节奏、生活流、偏文艺的市井电影。这类作品更需要口碑发酵与影展背书,而非商业明星的站台。

吴京的推荐,并没有改变电影本身的基因。

观众信任的是“吴京作品”,不是“吴京出品”

大众认知中,“吴京电影”意味着他主演或导演的电影。而“出品人”只是一个幕后角色,客串也只是彩蛋性质。

观众不会因为一个名字就无条件买票——尤其在信息透明的今天。猫眼、淘票票上的评分、预告片质感、网友短评,才是更直接的决策依据。

档期选择严重失误

8月22日上映,正值暑期档尾声。

大盘虽热,但几乎全部热度都被《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头部作品吸走。

一部无宣发、无IP、无流量的小体量电影,选择在这个时间上映,相当于“在瀑布旁边开一杯茶摊”——再雅致,也无人驻足。

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出现了一个高频梗:“希望吴京赌上全部身家贷款拍《战狼3》”

这话看似调侃,实则暗含了一种复杂的公众心理:

一方面,观众认定吴京就该拍“大片”,不该“浪费时间”在小体量作品上;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他的超高期待——仿佛他必须持续输出爆款,才对得起“国民电影人”的称号。

甚至有人推测:“用这部影片试水,看看观众还抵制他不?”

这是一种典型的“舆论围猎”叙事——仿佛吴京正被某种力量“设计”,而观众必须用票房给他“教训”。

但事实上,这可能真的想多了。

电影市场的残酷,从来不由个人意志决定。

《再见,坏蛋》的失败,与其说是“反吴京情绪”的胜利,不如说是市场正常淘汰机制的结果:影片类型传统、叙事手法老套、宣传声量几乎为零;在同档期强片的对比下,更显乏力。

这不是观众抵制吴京,而是观众选择了更好看的产品

值得注意的背景是: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高达114.6亿元,创下新高。

但繁荣的背后,是极端的两极分化:

《南京照相馆》28亿,《浪浪山小妖怪》13亿……头部作品通吃市场;

而像《再见,坏蛋》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除非有极强口碑或话题(如《孤注一掷》当年的社会议题性),否则很难生存。

这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

没有营销预算、没有类型优势、没有情绪钩子——即便你有吴京的名字,也救不了场。

《再见,坏蛋》的撤档,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警示:

对吴京而言,他的个人品牌需要更谨慎地使用。

每一次亮相、每一次背书,都在消耗观众对他的信任。

他可以选择扶持新人、支持小众艺术片,但必须接受市场可能的不买单;

对行业而言,电影市场的竞争已进入“超强马太效应”阶段。

小成本电影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路径——要么极致的作者表达,要么极强的情感共鸣,要么极巧的营销破圈;

对观众而言,我们口口声声说“讨厌流量”、“支持诚意作品”,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还是用脚投票,选择了那些更刺激、更热闹、更熟悉的娱乐产品。

《再见,坏蛋》的失败,并不能否定吴京的价值。

它只是证明:电影终究是内容产品,不是明星周边

吴京的成功,从来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抓住了时代情绪、类型红利与工业升级的共振点。

而当他离开舒适区,尝试参与更作者化、更生活流的作品时,市场也会迅速冷静下来。

这其实是一种健康:观众不再盲目迷信某个名字,而是更理性地选择内容。

这才是成熟市场该有的样子。

至于吴京——他当然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失利就“丧失信心”,更不必“赌上全部身家贷款拍《战狼3》”。

他比谁都清楚:真正的战士,不是从不失败,而是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拍。

也许有一天,他会真的带来一部不一样的《战狼3》,但在此之前,请允许他偶尔失败,允许他尝试“不成功”的作品。

因为那也是一个电影人,真实的成长路径。

来源:淘乐小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