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观看了近期大热的《南京照相馆》,走出影院,我如鲠在喉。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令我大失所望。眼见周围观众纷纷拭泪,我却难以共情,并非我心肠硬,而是觉得此片强行升华主题,将百姓刻画得过于懦弱,且角色的转变缺乏说服力。
昨日观看了近期大热的《南京照相馆》,走出影院,我如鲠在喉。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令我大失所望。眼见周围观众纷纷拭泪,我却难以共情,并非我心肠硬,而是觉得此片强行升华主题,将百姓刻画得过于懦弱,且角色的转变缺乏说服力。
先谈谈角色塑造的问题。邮差阿昌本是只求自保的普通人,却陡然变成冒死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这种转变太过突兀,缺少合理的心理过渡。同理,照相馆老板老金从恐惧逃避到奋起反抗的转变,也显得太过突然,没有足够的情感铺垫。
电影里那群原本只求苟活的普通百姓,意外发现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后,开启了“罪证保卫战”。这一设定本颇具潜力,但其 execution 却显得生硬。角色的勇敢之举更像是编剧的刻意安排,而非源自角色内心的自然驱动。
有人说这部电影克制内敛,避免血腥渲染。但我觉得,这种克制反倒让电影失了力量。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上极为残忍的一幕,电影却采用了相对温和的叙事方式,这使得影片缺乏应有的震撼与冲击力,观众难以真切感受当年南京城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我最反感的是,这部电影似乎在消费爱国情怀。作为抗日题材电影,它不可避免地激起了民族情绪,但我认为这种情绪应自然流露,而非靠强行煽情来调动。当老金拉开布帘展示祖国山河图案时,场景虽精致,却太过刻意,仿佛在说:“瞧,该哭啦。”
我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也认同应当铭记历史。但真正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应让观众自然产生共鸣与思考,而非通过操纵情绪来实现教育目的。《南京照相馆》过于刻意地想让观众感动与愤怒,反倒让我心生抵触。
电影散场后,我看到许多观众眼圈泛红,或许有些人是真的被触动了。但我不禁思索:我们是被历史真相所震撼,还是仅仅被暴力与苦难的场景所惊吓?真正的历史教育不应建立在简单的情绪操纵之上。
《南京照相馆》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却远未达到我的预期。它试图以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历史,却在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失了真。历史题材电影首先应是一部好电影,其次才是进行历史教育,顺序不可颠倒。
来源:水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