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回家”——“我永远都是党的女儿”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0:13 1

摘要:八月,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东北初秋微凉的风吹动着田华雪白的发丝,97岁的她,眼神如少女般喜悦、期待。“长影是我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今天,我回家了,我永远也离不开这个家。”田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充满力量。

新华社长春8月28日电题:田华“回家”——“我永远都是党的女儿”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

八月,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东北初秋微凉的风吹动着田华雪白的发丝,97岁的她,眼神如少女般喜悦、期待。“长影是我电影梦开始的地方,这里就是我的家。今天,我回家了,我永远也离不开这个家。”田华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充满力量。

田华12岁加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开启革命文艺工作,22岁因拍摄人生第一部电影《白毛女》而一举成名,34岁跻身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77岁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96岁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就是这个“家”,成为改变田华人生轨迹的关键。

75年前,22岁的田华第一次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从没演过电影的她被推荐饰演电影《白毛女》中的女主角喜儿,获得巨大成功。从1950年到1958年,田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白毛女》《花好月圆》《党的女儿》3部经典影片,坚定地走上了电影艺术之路。

如今,已经离开长影数十年的田华,始终牵挂着那个“家”。得知今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田华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前往长春,回到了那个梦到过无数次的地方。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田华——电影艺术人生”展览近日对公众开放。田华看到展板上《党的女儿》电影剧照,情不自禁地举起右手,握起拳头,坚定地说道:“我永远都是党的女儿。”

那一瞬,时间仿佛回到了67年前,30岁的田华在《党的女儿》中,将李玉梅坚贞、勇敢、不畏牺牲的银幕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从那时起,田华“党的女儿”形象便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心中。

电影表演是田华一生最爱的事业,童颜鹤发的她,一提起电影就滔滔不绝。《江山多娇》中的岳仙、《碧海丹心》中的金小妹、《白求恩大夫》中的冯军医……50多年的时间里,田华共拍摄了19部电影。去了哪些地方深入生活,拍摄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田华都如数家珍。

一处布置得十分温馨的展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是根据田华家的一角而设计的。“这个字典是我和爱人苏凡的定情信物,这张照片是我们偷偷谈恋爱时拍的第一张合影……”田华抚摸着字典,眼中充满温情。

田华与苏凡结婚后育有3个孩子,后来又有了3个孙子,如今还有两个重孙子。2008年后,田华家中接连遭遇变故,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但全家人依旧乐观坚强。

去年,长影集团领导和工作人员到田华家中拜访。据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家晚年生活简单朴素:读报纸、看新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练声背诗;记日记或给苏凡写信;一天两顿饭,有时喝点咖啡……

田华家中客厅不大,站几个人就有些转不开身;沙发有些陈旧,但铺着的毛巾靠垫干净素雅;发黄的墙面上,一幅幅照片宛若漫长岁月中一帧帧深情的回望;简朴的书柜里,一个个闪亮的奖杯安静摆放……

田华常说,我为党、为人民做得太少,可是党和人民给我的太多了。但不论我得了多少荣誉,我始终是个平凡的文艺战士。

此次长春之行,田华受邀参加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式暨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交响音乐会,刚下火车的她顾不上休息,执意要到演出现场彩排。

开幕式当天,田华身着一袭白色西装压轴出场,精神矍铄,话语铿锵。一时间,现场所有嘉宾和观众不约而同起身站立,向田华致以最高的敬意。在同步的网络直播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发出弹幕,向她问好、致敬。

“我看到这么多年轻的电影人,就像看到了当年22岁的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是党给了我荣誉,给了我艺术青春,给了我不老的灵魂,我一辈子要做党的好女儿……光影长存,映初心,再创辉煌!”田华说完,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踏遍青山人未老,织就光影梦长青。“摇篮精神”在“田华们”的指引下薪火相传,中国电影在一代代电影人的浇灌下枝繁叶茂。

听,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各个部门,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开机!”(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