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片名An Cailín Ciúin / The Quiet Girl (2022),别名夏日悄悄话(台) / 恬静之夏(港) / 安静的女孩。
平凡中的治愈——《夏日细语》
今天聊聊爱尔兰电影《夏日细语》
片名An Cailín Ciúin / The Quiet Girl (2022),别名夏日悄悄话(台) / 恬静之夏(港) / 安静的女孩。
本片改编自克莱尔·吉根(Claire Keegan)的短篇小说《寄养》(Foster)。
9岁小主人公凯特(Cáit)生活在一个贫困、嘈杂且冷漠的爱尔兰乡村家庭中,因母亲即将分娩而被送往远房亲戚家寄养一个夏天。
在寄养家庭,凯特遇到了艾布琳(Eibhlín)和肖恩(Seán)这对失去儿子的夫妇。与原生家庭的忽视不同,艾布琳给予凯特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她梳洗、换衣、教她家务,最初冷漠的肖恩也逐渐接纳她,留下饼干、教她奔跑。凯特在这个宁静的农场中第一次感受到被珍视的温暖。
原生家庭的土壤贫瘠,酗酒的父亲、被生育压垮的母亲、拥挤混乱的房间,时刻提醒着凯特不要引起注意。
她的生存策略是学会“消失”,蜷缩、静默、在床底藏匿湿漉漉的床垫。原生家庭的喧嚣里,她的沉默是盾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母亲再次生育时,父亲粗暴地将她塞进汽车,丢给沃特福德郡一对陌生远亲。凯特以为这是被抛弃的终点,却不知踏入了一场沉默的革命。
《夏日细语》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是一场颠覆童年的无声海啸。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克制的叙事展现凯特的成长,她在短暂的夏日里学会表达情感,甚至最终在离别时奋力奔跑,呼喊“爸爸”,表达对寄养家庭的不舍。
真正的震撼不在于高分贝的呼喊,而在于内在,在一声叹息、一块饼干、一次梳头之中。
艾布林一眼看穿凯特的狼狈,脏污的衣着、惶恐的眼神,活像一只受伤的小鸟。
她默默为孩子放好洗澡水,水温恰到好处;她为凯特梳理纠结的长发,整整一百下,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珍宝。没有长篇大论的安慰,只有一句轻声询问:“晚上需要拉上窗帘吗?”
凯特的世界第一次被关爱,几乎不敢相信。
肖恩的变化则更加缓慢沉重,起初他近乎隐形,对家中多出的女孩不置可否。情感破冰始于厨房,凯特独自坐着,肖恩经过,一言不发地将一块奶油夹心饼干放在她面前的桌上。凯特愣住,小心翼翼地拿起,藏进口袋。
没有眼神交流,没有多余解释。它是肖恩笨拙伸出的橄榄枝,此后,他教凯特挤奶,带她喂养小牛,笨拙地鼓励她奔跑。
与小说不同,影片没有采用原著小说的内心独白,而是归于“安静”。
艾布林和肖恩深埋的丧子之痛,不愿提及,但架不住邻居嚼舌头。此刻大家才解开疑惑,原来凯特房间的火车壁纸属于消失的男孩,她为何会穿着艾布林递来的男童装。
高潮也同样聚焦于此,发生在井边。凯特自告奋勇帮忙艾布林打水,独自走向被警告“危险”的深井。镜头在凯特打水与艾布林的劳作身影间切换,悬疑感陡升。观众心悬一线,难道悲剧要再次上演吗?
在片头和片尾字幕中可以听到布谷鸟的声音。
布谷鸟比较著名的一点是在其他鸟类的巢中产卵并让这些鸟抚养幼鸟,这暗示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一方面指的是凯特被寄养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在讽刺原生父母的不尽责。
电影镜头代表着凯特的心境。
开场时画面压抑,家中混乱昏暗。初到农场,镜头豁然开阔,艾布林家厨房光洁明亮,户外井水如镜,绿意流淌。
水在影片中也被赋予深意。深井起初被警告“危险”,象征凯特对陌生环境的警惕,也暗指寄养家庭未愈合的丧子之痛,同时艾布琳为凯特洗澡、打水的场景,水流清澈温和,代表着“洗涤”与重生。
真正的治愈往往来自日常的温柔,而非戏剧化的救赎。艾布琳的梳头、肖恩的饼干、农场的陪伴,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对凯特而言却是颠覆性的情感启蒙。
全片几乎没有激烈冲突,却在凯特最后那句话中爆发惊人力量。
寄养家庭的善,同样不靠煽情台词,克制反而更具冲击力,不需要刻意渲染原生家庭的恶,只是冷静展示凯特的尿床、躲藏、沉默,让观众自己体会。
沉默中积蓄爱,
重塑破碎童年。
来源:妙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