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热搜,点进去一看,心里咯噔:原来当年熬夜打榜的那位,私下这么不讲究。
刷手机刷到热搜,点进去一看,心里咯噔:原来当年熬夜打榜的那位,私下这么不讲究。
那一刻不是愤怒,更像被熟人爽约——空着手站在电影院门口,票根还在兜里。
很多人把这种感觉叫“塌房”,其实更像滤镜碎掉。
以前看他笑,自带BGM;现在同一帧画面,只剩嘴角那粒饭渣。
社交媒体的可怕在于,它把塌房时间从“几年后听八卦”压缩到“三分钟内看完视频”。
情绪来不及拐弯,直接撞墙。
有人选择脱粉,有人继续买专辑,只是不再在评论区写小作文。
两种反应都正常,都是“我长大了”的暗号。
长大后的好处是,终于敢承认:喜欢的是角色,不是真人;喜欢的是歌,不是歌手。
把作品和人分开,听起来像冷暴力,其实是自救。省得每次翻车都要把旧CD掰成两半。
最傻的不是喜欢过,而是明知low了还硬洗。追星追到最后,总得给自己留点体面。
下次再心动,先默念三秒:他也是要上厕所的普通人。
这句咒语,比任何站姐精修图都管用。
来源:桑树质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