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数万华人徘徊于国门之外,高呼“我是中国人,请让我回家”,这一幕发生在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年代,而当镜头对准这群渴望归国的群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简单的“被拒”事件,更是对家国认同的根基,以及对法律的敬畏与对共同体的忠诚。
中俄边境线将土地与人群分隔两端,在这片曾被历史浪潮反复冲刷的地带,如今有数万华人徘徊于边境,他们手持中国护照,却难以跨越归乡的最后一道门槛。
曾有数万华人徘徊于国门之外,高呼“我是中国人,请让我回家”,这一幕发生在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年代,而当镜头对准这群渴望归国的群体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简单的“被拒”事件,更是对家国认同的根基,以及对法律的敬畏与对共同体的忠诚。
地图上,国境线不过是一条细描的线,可在现实里,它有时是道门,迈过去是生路,有时是堵墙,阻断所有归途,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回家稀松平常,是融进血脉的天经地义。
然而有那么几万人,在异国他乡漂泊了三十年,想再跨过那道线,回故土扎根,才发现那扇门,早早为他们关上了,这事儿,得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
那年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疆的伊犁和塔城,本该平静的边境线上,突然上演了了一场大规模的边民迁徙事件,这样的大迁徙,背后当然没那么简单。
这还得从当时我们那位“老大哥”苏联说起,彼时的苏联,表面光鲜,内里却苦于战后劳动力匮乏,西伯利亚和中亚广袤的土地缺人耕种,大批的森林和工厂也嗷嗷待哺,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这样盯上了我们新疆。
苏联的手段,说来是真高明,没上来就粗暴强拉。他们玩的是“文化渗透”,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边境地区撒网,派老师教苏式教材,放苏联电影,把“莫斯科的幸福生活”渲染得如同人间仙境。
甚至还明目张胆地搞了个“苏侨协会”,听着像个民间组织,骨子里却是苏联安插在我们地盘上的“地下使馆”,专干策反和办理移民手续的勾当。
要知道在那个物质条件普遍不宽裕,消息又闭塞的年代,电影里人人吃着面包牛奶,住着漂亮房子,开着拖拉机,那诱惑力是多致命?于是两相对比,有些人的心自然就活泛了。
等到后来中苏关系紧张,苏联的宣传更是赤裸裸地撕下伪装,到处散布谣言,中国要打仗了,新疆要成战场了,赶紧跑去苏联吧,那边已经分好了房子和土地,就等着你们去享福。
在这样的甜言蜜语和恐吓双重夹击下,无数家庭面临灵魂拷问,去,还是不去?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故土,再穷也是根,一边是别人描绘出的天堂,充满了未知诱惑。
而最终在蛊惑、胁迫甚至从众心理的裹挟下,六万多人做出了他们一生中,最无奈也最惨烈的选择——离开。
当时我国,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吗?为什么没用强硬手段拦住他们?这也是一道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
1962年,中国的处境可不轻松,南边中印边境的摩擦日益剧烈,战火一触即发,北边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新疆这个地方,位置太关键了,是我国的“大后方”。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了阻拦边民而动用武力,万一擦枪走火,引来苏联军事干预,那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南北两面受敌,整个西部防线都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
所以中央最终定下的调子是,不激化矛盾,以疏导为主,这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在刀尖上行走的战略定力,就像一个高明的棋手,有时为了保全大局,不得不舍弃几颗棋子。
更何况,那些要走的人里,情况极其复杂,有的是被彻底洗脑的,有的是被亲友哄骗的,甚至还有不少是被暴力胁迫的,有人被打断腿抬过去,有人家孩子被抢走,逼着全家不得不跟着走。
因此面对这样一群复杂的“同胞”,国家选择了克制和容忍,把检验他们选择的重任,交给了时间。
然而到了苏联的他们,很快就发现,承诺的天堂根本子虚乌有,苏联确实需要劳动力,但他们要的不是“公民”,而是廉价的“苦力”。
这些人一过去,立刻就被打散了,有的被送到哈萨克斯坦的荒原上开垦农场,有的被拉到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伐木,还有的被塞进工厂,干着最累最危险的活儿。
他们压根拿不到承诺的房子和福利,更要命的是,他们拿不到苏联的护照,他们成了没有身份的人,既不是中国人,也不被承认是苏联人,彻彻底底成了飘在异国他乡的“黑户”。
日子久了,那些曾经的“天堂梦”碎了一地,吃不惯的黑面包,听不懂的俄语,加上当地人的排挤和歧视,让他们开始无休止地怀念家乡的馕、家乡的土炕和家乡的亲人。
时间一晃就到了九十年代,苏联轰然解体,那些曾经的外逃者,一夜之间成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公民,他们的生活并未有太大起色,对故土的思念却随着光阴的流逝愈发浓烈。
加之3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于是超过四万人,陆陆续续聚集在中哈边境,渴望着能重新落叶归根,恢复自己的中国国籍。
这时候,一道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中国的面前,三十年过去了,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面对这些曾经的同胞,是该接纳,还是坚决拒绝?
从感情上讲,他们中很多人确实值得同情,毕竟当年不少人是身不由己,但是国家管理不能只靠感情用事,国籍和法律,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底线。
如果“想走就走,想回就回”,那国家的法律威严何在?这对于当年选择坚守故土、与国家共渡难关的人们来说,又是否公平?
更何况,当年的大规模外逃,给国家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损失,大片良田一夜荒芜,几十万头牲畜跟着不见了踪影,这对当时捉襟见肘的地方经济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更严重的是,它严重动摇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秩序和人心,甚至有些外逃者为了向苏联“表忠心”,还曾参与攻击我们边防干部、污蔑祖国的行动,这些,难道能因为一句“后悔了”就一笔勾销吗?
最终国家的决定是,原则和人情,两手都要抓,但原则是坚不可摧的底线,我们并没有绝情地关上所有大门。
国家允许他们以探亲、经商的名义回国,看看亲人,走走故地,很多人也确实通过这种方式,重新和祖国建立了联系,他们在国内做生意,孩子在国内上学,甚至娶了中国的媳妇,血脉和文化的纽带,并未因此彻底断绝。
但是想要大规模地恢复国籍,重新落户,那是行不通的,这条红线不能退,国籍是一份严肃的契约,它包含权利,更意味着责任和忠诚,你既然主动撕毁了这份契约,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边境线的阻隔,终究是法律与现实的铁律,而人心的归途,或许需要在规则与温度之间,寻找一条缝合身份裂隙的桥梁。
当国门为守法公民敞开时,也对投机者关闭,这不是残忍,而是对“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守护,真正的家国情怀,是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与祖国站在一起,以建设者的姿态,而非机会主义的漂泊者。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scio.gov.cn/gxzt/dtzt/2019/xjdfkqjdhdzyrqbzbps/ekbzyjdzyzxjdyl/202209/t20220921_434438_m.html
《对毛泽东“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论断的历史考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212/c85037-24337718-3.html
来源:铃木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