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爷爷的讲的故事,可以带你了解乡镇的变迁呢?我爷爷说70年代乡镇叫公社,村民叫社员。公社干部全分到每个村,叫驻点,吃住在社员家,给粮票和伙食费,他讲我们家住了一个公社干部。公社武装部长有驳壳枪,枪套很大,枪管很长,枪也很重,当时没有派出所,就一个公安特派员,也
我爷爷的讲的故事,可以带你了解乡镇的变迁呢?我爷爷说70年代乡镇叫公社,村民叫社员。公社干部全分到每个村,叫驻点,吃住在社员家,给粮票和伙食费,他讲我们家住了一个公社干部。公社武装部长有驳壳枪,枪套很大,枪管很长,枪也很重,当时没有派出所,就一个公安特派员,也配枪,穿白色上衣,蓝色裤子,可以管一个公社了,那时大家一同生产一同休息,没有什么大的尊卑之分,公社干部也坐泥坎上,卷喇叭筒烟,与社员之间那可是一个和蔼可亲,那时分阶级,地主富农身份的人日子不太好过,开会经常挨批斗,乡间挑送电影放映机也大多是他们,这个有点不公道。那时公社干部不多,公社只有一个煮饭的师傅,挑水烧水煮饭菜,分饭菜洗碗全能,公社干部的被子蚊帐都是自己买的,公社只提供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子板凳是木头的,有的涮油漆,有的没有,那时很少有打架斗殴的,偷东西的极少,公社干部也相当廉洁,很少有侵犯社员利益的行为,那时的人爱憎分明,安分守己,邻里互相帮助,团结性非常好,公社干部办事也非常热情,干部社员整天欢天喜地,彼此非常开心。你们说我爷爷讲当时公社(乡镇)干部的这些事真实吗?
你爷爷讲述的这些关于当时公社(乡镇)的情况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下面从时代背景、普遍特征等方面为你分析:
从时代背景看合理性
- 体制架构相符: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是当时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村民被称为社员。公社干部驻点到各个村开展工作是常见的工作方式,他们吃住在社员家并支付粮票和伙食费,这既体现了干部深入基层、紧密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也符合当时的物资管理和生活实际情况。
- 武装配置属实:在当时的公社,武装部长配备驳壳枪是符合历史情况的。驳壳枪因其威力较大、便于携带等特点,在基层武装力量中较为常见。而公安特派员作为维护公社治安的重要力量,配枪也是履行职责的需要,他们身着白色上衣、蓝色裤子的着装也是那个时代公安人员的典型形象。
从社会特征看合理性
- 干群关系融洽:当时强调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公社干部和社员一同生产、一同休息是普遍现象。干部们没有架子,与社员打成一片,坐在泥坎上卷喇叭筒烟交流,这种和谐的干群关系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而且在集体劳动的环境下,大家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发展共同努力,容易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
- 社会风气良好:那个时代社会相对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较强,爱憎分明、安分守己,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性好。同时,由于集体生活的约束和监督,打架斗殴、偷东西等违法犯罪行为确实相对较少。公社干部廉洁自律,侵犯社员利益的行为也不多见,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干部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
关于阶级划分问题
当时存在阶级划分,地主富农等身份的人在政治上受到一定限制,在一些运动中可能会被批斗,承担一些额外的劳动任务,如挑送电影放映机等。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原因,但从现在的视角看,确实存在一些不公正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逐渐摒弃了这种不合理的做法,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和平等。
来源:高山雪松(好视听音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