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些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桥段,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甚至出现视觉的疲劳,认为编剧的创造力枯竭了,才一再用这种反差来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
一个腿有残疾的少年,平日里刻苦学习,始终在努力追逐自己的大学梦。
可以想见,他付出的代价比健全的孩子要多得多,在通往目标的路上,他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今年的高考,他考了597分,被录取到了宁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可是,当通知书送到他的家乡时,他却已经因病离世了……
这是一些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桥段,很多人都习以为常,甚至出现视觉的疲劳,认为编剧的创造力枯竭了,才一再用这种反差来刺激人们麻木的神经。
可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人们都不愿望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它太残酷了:
很不幸,上面我所说的这个少年,与电影无关。他是四川凉山会理的残疾少年凌崇恩。
他没能亲眼看到自己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录取通知书,没有亲身去体验哪怕一天、一个小时的大学生活,就带着无尽的遗憾走了。
造物主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作为一名老师,每当在课堂上看到无精打采的学生时,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组织方式、努力改进课堂设计外,我往往会稍微停一停,说上这么一句话:
“同学们,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遭际也不相同。大多数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当下所获得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把幸福当作负担。
比如,我们不觉得天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人生的机会,因为没见过渴望上学而不得的孩子;
比如,当我们对着餐桌的饭菜皱起眉头时,压根儿就不会想到世界上有人还吃不上一顿饱饭;
比如,当我们因为父母的管束而心烦,冲着他们大喊大叫时,可曾意识到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儿……”
因为得到的太容易了,所以不知道珍惜,这是通病。
而对于凌崇恩来说,尽管有遗憾,却完全可以含笑九泉了。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如果横向对比来看,他比大多数同龄人更自律,更优秀,也更成功。
身残而志坚,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份光灿灿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他来过这个世界的见证。
他就像一颗流星,在划过天际的刹那,已成永恒。
一个人的生命,有两个维度:一是长度,二是质量。这个拄拐少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后一个维度增加了一个厚实的注脚。
“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在结果。
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打一个比方,人就像一本书,每个人的封面和封底都是一样的,而内容却千差万别。
如果因为最终都会归于虚无而放弃挣扎,拼搏,那生命就是一滩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而言。
每个人的价值,就在于找到自己的坐标,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丰盈,哪怕达不到一个标准的高度,只要活得适合自己,对身边的人有所助益,就足够了。
拄拐少年的离去,在让我们意难平的同时,也会促使更多的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朋友,您说是吗?
来源:湖底浮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