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糟蹋了一个好故事!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22:45 2

摘要:1942年,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在舟山海域被美军误击沉没。面对日军封舱扫射战俘的暴行,东极岛渔民自发驾驶小船,顶着台风巨浪救出384名英军战俘。渔民谢绝报酬,仅凭朴素信念:“海上有难,必救!”这份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二战史上震撼的一笔。

改编自二战真实事件“里斯本丸沉没”的《东极岛》,本应是一部致敬平民英雄的史诗。

然而,管虎导演的这次创作,却将一段彰显人性光辉的历史,扭曲成充斥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暴力奇观的“四不像”。

从叙事逻辑到精神内核,影片几乎全面崩塌,彻底辜负了这个承载民族大义的珍贵题材。

一、历史真相被“魔改”:人道主义沦为复仇闹剧

1942年,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在舟山海域被美军误击沉没。面对日军封舱扫射战俘的暴行,东极岛渔民自发驾驶小船,顶着台风巨浪救出384名英军战俘。渔民谢绝报酬,仅凭朴素信念:“海上有难,必救!”这份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二战史上震撼的一笔。

但电影却对历史进行了近乎侮辱的篡改:

动机扭曲:渔民救人被强行嫁接“复仇”主线。主角朱一龙为“海盗之子”,行动动机是为弟报仇,彻底消解了原型中自发、无私的人性光辉。

集体叙事变个人秀:真实事件中渔民协作救援的群像,被压缩为朱一龙“孤身潜哨所连杀日军”的“战狼式”表演。吴磊、倪妮的角色同样脱离渔民身份,一个是被拐卖女性,一个是外来海盗,本地渔民反而沦为背景板。

虚构情节颠覆史实:英国战俘教渔民认地球仪、日军突然停火允救援等逻辑硬伤频出。更荒谬的是,历史上渔民因救人遭日军追杀牺牲十余人,影片却以“国际观瞻”为由草草收场,回避历史残酷性。

二、人物塑造失败:渔民变“野人”,英雄成符号

观众怒斥:“以为在拍《鲁滨逊漂流记》?”影片对渔民的刻画充斥刻板印象:

形象失真:倪妮饰演的渔女穿着露脐短衫驾船,被历史学者批“严重违背1940年代渔民着装”;朱一龙满口脏话、光膀抽烟的“野性”造型,更被舟山观众嘲讽:“救人英雄拍成野人,这是海岛爱情片?”。

工具化角色:英国战俘沦为“启蒙者”符号,日军则全是脸谱化反派。金牌编剧王斌痛批:“管虎不信中国人会单纯救人,非要把英国人拍得高尚,把中国人拍得愚昧!”。女性觉醒桥段更显突兀——倪妮高喊“女人也能出海”,却与主线毫无关联,被质疑“营销式女权”。

三、暴力奇观淹没叙事:血腥镜头成消费苦难的噱头

为制造感官刺激,影片滥用暴力镜头:

生理性疼痛渲染:刺刀挑起孩童、砍头后拎首级特写、肠子外露塞回等场景反复冲击观众。日军暴行被慢镜头放大,却无历史反思,只剩猎奇。

逻辑为暴力让路:朱一龙“匕首连捅27秒”、吴磊“以命换命”等动作戏,虽展现演员搏命(如朱一龙闭气潜水4分半、吴磊患气胸仍拍摄),但情节完全脱离现实。当主角化身“抗日奇侠”单挑日军小队时,历史厚重感早已荡然无存。

四、精神内核混乱:人道主义遭质疑,觉醒沦为儿戏

电影最致命的失败,是对原型精神的背叛:

不相信纯粹的人性:导演为救人行动强加“复仇-觉醒”链条,仿佛渔民本无善念,需经血腥刺激才幡然醒悟。这种改编暴露了创作团队对人性本善的怀疑。正如网友讽刺:“管虎美团拼好饭吃中毒了?全片像幻觉拼接!”。

主题分裂:影片在“抗日”与“救人”间反复横跳。前半段渲染血债血偿,后半段又突兀转向国际人道主义,导致情绪断裂。如学者指出:“先吃麻辣再尝清淡,顺序错了只会索然无味”。

五、对比见真章:珠玉在前,何以溃败?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豆瓣9.2分:冷静克制的叙述,让渔民后代一句“人遇难了就得救,管他哪国人”直击心灵。

《南京照相馆》票房20亿:同档期影片以扎实叙事、对历史真实的敬畏,反衬《东极岛》的浮夸。观众直言:“看完大屠杀,谁还有力气看这跨国煽情?”。

结语:失格的创作,失传的美德

《东极岛》耗资5亿,用水下实拍技术和演员自虐式付出堆砌工业野心,却弄丢了历史最珍贵的灵魂——对平凡人善意的信任。当纪录片中渔民后代仍在台风天跳海救人,践行祖训时,银幕上的魔改闹剧何其讽刺!

管虎曾说“电影要给历史营造有情的世界”,但这一次,他用技术狂欢埋葬了历史本真的情义。若朴素人道主义已成“失传美德”,那糟蹋故事的何止是导演?更是这个习惯解构崇高的时代。

来源:电影钟点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