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731》原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上映,这个日期有着特殊意义——194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首次公开揭露731部队罪行。影片承载着还原历史真相的使命,凝聚着主创团队多年的心血,然而就在上映前夕,它却突然延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电影《731》原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上映,这个日期有着特殊意义——194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首次公开揭露731部队罪行。影片承载着还原历史真相的使命,凝聚着主创团队多年的心血,然而就在上映前夕,它却突然延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关于《731》延期上映的原因,网络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一种声音认为,影片包含部分涉及人体实验的场景,这类内容在缺乏电影分级制度的市场环境下,可能引发关于未成年人观影视效的讨论。尽管导演曾提及已对部分画面进行调整,如采用黑白镜头呈现相关历史场景,但相关主管部门仍建议进一步优化,这可能是延期的原因之一。
另一种说法指向影片尚未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即龙标,也未完成备案及排次号DCP密钥的相关流程。根据国家电影管理规定,影片公映需获得龙标而相关手续的办理进度,确实可能影响排片计划。
此外,因题材涉及历史敏感内容,投资方态度较为审慎。临近原定上映时间,影片未启动常规宣发动作,院线也未收到发行通知及拷贝,这让部分业内人士推测,资本层面的考量或许也是延期的因素之一
网络上有关于对影片的投诉讨论,理由多集中在画面可能引发不适需关注青少年心理引导等方面。但进一步梳理发现,部分投诉文案存在高度相似性,且不少发声账号注册时间较短。值得注意的是,有信息显示,部分境外IP曾参与相关讨论,其中一些IP地址指向长期从事历史修正主义活动的组织所在地。同时,境外也有关于影片的公开表态,要求对历史表述进行调整。
从常理来看,家长对未成年人观影内容的关注本是人之常情,但此次投诉中出现的文案同质化、账号注册时间集中等现象,让不少网友认为,这并非单纯的自发民间声音,背后可能存在有组织的推动,其目的或与掩盖历史真相有关。
《731》的筹备与拍摄,凝聚着主创团队的长期投入。导演赵林山带领团队查阅哈尔滨图书馆的大量历史档案,对安达市遗址进行细致调研,甚至按1940年代样式还原病号服纽扣等细节,十年间持续打磨,只为更真实地呈现那段历史,让观众能直观感受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
731部队在我国东北建立的细菌战研究基地,曾对无数无辜百姓犯下活体解剖、细菌实验等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深刻伤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警示。电影《731》的创作,本质上是对历史的铭记——它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份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历史悲剧重演。
《731》的延期,看似是一部电影的档期调整,实则折射出历史记忆与现实认知的碰撞,以及铭记历史与掩盖真相的博弈。期待影片能在完成相关优化后早日上映,让更多人通过影像了解历史细节,让真相在代代相传中永不褪色。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