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主为《731》创作网络歌曲,歌词犀利无比,日本网友彻底破防了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08:13 2

摘要:2025年9月18日,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电影《731》终于官宣定档,这一天恰逢"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步官宣,国家级的背书让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未映先火。

2025年9月18日,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电影《731》终于官宣定档,这一天恰逢"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步官宣,国家级的背书让这部聚焦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的影片未映先火。

有趣的是,就在电影定档消息公布前一个月,全球社交媒体上已经因为一首歌掀起了一场关于731部队历史真相的激烈讨论。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残酷史实。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让儿子退学,花费11年时间赴日本取证,甚至根据1940年细菌工厂平面图1:1还原场景。

主演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实力派演员零片酬出演,王志文为了演好日本军医角色,把自己关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三天,抄录了200多页受害者口述档案。

荷兰小伙自掏腰包创作731主题歌曲

就在电影《731》原定7月31日预映却临时调整档期的那段时间,一位名叫桑德的荷兰博主做了一件让全球网友震惊的事——他自掏腰包5700元人民币(约800美元),邀请英国音乐人创作了一首揭露731部队罪行的英文歌曲。

这位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荷兰小伙说:"很多外国人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我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了解真相。"歌曲发布后,短短一天内就在TikTok上获得612.1万点赞,弹幕刷满"先生大义"、"勿忘国耻"。

歌词直击人心:"酷刑之下,眼睛早已空洞无神"、"多愿肌肤麻木,可我仍是血肉之躯"、"孩子与妻子永远停在那个年纪"、"我没有名字,只是一串编码"。最震撼的是结尾那句:"沉默或许尚可苟活,言说即招致毁灭"——这恰恰揭示了731部队受害者当年面临的绝望处境。

参与创作的英国歌手坦言,在了解731部队历史前,他完全不知道这段黑暗往事:"查阅资料时我吓坏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而桑德听完成品后汗毛耸立:"这些歌词连真实的万分之一都没表达出来。"


日本网友集体破防的荒诞反应

歌曲爆红后,日本网友的反应堪称"大型破防现场"。推特上充斥着攻击性评论:"又是中国的反日宣传!"、"731部队根本不存在,这是污蔑!"、"中国总是夸大历史,制造仇恨!"

更有甚者直接威胁桑德:"这种歌曲不利于国际友好关系,希望大家共同抵制,一起举报"、"知道创作这首歌的代价吗?这是我们全员站对立啊,想过后果吗?"

讽刺的是,许多日本网友甚至不知道"731部队"是什么。一位日本医生在采访中承认:"日本医学院的教科书里,连'731部队'的名字都没提过。"这恰恰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长期掩盖历史真相的努力——如果他们真的问心无愧,为何如此害怕这段历史被提及?

日本外务省的反应更耐人寻味。在《731》电影预告片发布当天,他们火速发出23条外交照会,声称该片"误导国际舆论"。几个小时后,中文互联网上突然冒出大量"要向前看"、"别煽动仇恨"的评论,文案高度雷同,部分IP来自东京。这种"巧合"不禁让人怀疑:是谁在试图操控舆论?

电影《731》的艰难诞生与深层意义

导演赵林山从2017年筹备开始,就一直在"走钢丝"。投资方最初不敢碰这个题材,直到长春电影集团前领导力挺才勉强立项。网传之前三位尝试拍731题材的导演,一个病死,一个车祸,一个意外身亡。

但赵林山没怂,拍摄过程同样艰难。演员们每天做噩梦,李乃文演解剖戏后直接吐了,王志文躺进零下30℃的实验舱,姜武情绪崩溃。

为了演出骨瘦如柴的状态,姜武暴瘦15公斤,拒绝使用替身:"饿肚子的恐惧演不出来"。场景搭建也烧了真功夫——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青岛1:1复刻了731部队四方楼实验基地,连毒气室门框上被抓出凹痕的铁皮都按史料还原。

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于票房。哈尔滨731遗址陈列馆数据显示,80%的00后参观者不知"马路大"(活体实验受害者代号)含义。

《731》正是要填补年轻一代的认知空白,正如导演所说:"躺在实验台上的同胞无法选择不看,我们有何资格回避?"网友的共鸣更为直接:"害怕真相的人才会抵制,比731更可怕的是遗忘。"

历史真相的国际博弈

随着歌曲和电影的热度飙升,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国际博弈正在上演。日本右翼势力通过外交渠道三次抗议《731》电影,声称"煽动反日情绪"。还有人扒出某娱乐公司接受日资投资20亿日元,曾给各大院线施压要求拒排《731》。

但这一切在中国官方强力定档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国家电影局亲自指挥,《中国电影报》打包发布多部抗战主题影片的集中定档信息,《731》被特意排在压轴位置。

这场博弈的核心很简单:历史真相是否属于外交妥协范畴?中方用行动给出了答案。正如电影海报上那行血字:"你若记得,我便活过"——记忆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捍卫。

当日本网民叫嚣"731部队不存在"时,美国解密的档案、俄罗斯保存的建筑图纸、幸存者的口述记录,以及731遗址里那些冰冷的实验器具,都在无声地驳斥这种荒谬的否认。

歌曲创作者桑德说得好:"历史不该被遗忘,也不该被'美化'。"这位外国友人用音乐做了一件许多日本人拒绝做的事——直面历史。而《731》电影选择在9月18日上映,同样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从九一八事变到731暴行,这段历史不容篡改,更不容遗忘。

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我们不仅是观众,更是历史的证人。而桑德那首触动人心的歌曲,已经提前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谱写了序曲。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