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7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5届图片摄影本科班、商业摄影本科班及研究生毕业展于北京电影学院C楼B1层四度空间美术馆举行。本次毕业展汇聚了21级图片摄影本科班“往复”、21级商业摄影本科班“像·象”以及22级研究生“长鸣不断的回声”三大主题板
2025年5月27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5届图片摄影本科班、商业摄影本科班及研究生毕业展于北京电影学院C楼B1层四度空间美术馆举行。本次毕业展汇聚了21级图片摄影本科班“往复”、21级商业摄影本科班“像·象”以及22级研究生“长鸣不断的回声”三大主题板块,共703幅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40位青年学子对新时代生活的洞察与感悟。以“技术+艺术”的创新表达,诠释着新时代摄影的无限可能。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
本篇推送整理了摄影学院25届部分毕业生的作品。
城堡
耿敬知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库技术的统治模式消解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实现了对人全面的无时无刻的监视和规训,个体最后的栖息地也被蚕食。
《城堡》创作于一个自然环境中的废旧城堡,“骑士”与“公主”发现似乎有人在暗处注视着自己,不自觉的动作控制和表情管理令他们躁动不安,于是尝试找到逃出城堡的出口,走进无人监视的自然。
追钢制平行线的世界
张培铭
我对铁路的热爱源于幼时一次偶然目睹火车飞驰而过的瞬间。那一刻我产生一种用影像记录这份感动的冲动。10岁那年拥有自己第一台傻瓜相机时,我便踏上了一条广义上的“个人创作”之旅。我的创作初衷是通过镜头展现各地铁路风光的多样性,挖掘铁道场景中蕴含的不同文化符号。
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每个地区都拍摄至少一张能够代表当地铁路的摄影作品。现在我已经完成了34个省级行政区中25个地区铁路的代表风景拍摄,以铁路为载体,展现各地独特的风光,便成为我本次作品的核心主题。我尝试用影像赋予每一段铁路独特的美感,让它们在镜头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暗光
斯泰语
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光的反射使人类能够识别物体的形状、颜色与空间位置,失去光则无法从视觉上感知物体的存在与否,没有光,摄影的一切也便不复存在。在这组照片中,我通过极简的创作形式将光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抛开实际场景下的功能价值,转而凸显其形式美感。我希望通过我的摄影将光浓缩为最简洁的存在,完成对光的凝练与净化。
此曾在
李若玄
“这个存在过”,罗兰·巴特在《明室》一书这样写道。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流动,流动于不同的空间、情景。出生地抑或者常驻地不是一个人的归宿,故土才是人类原初的锚。本次创作以乡土物件、人物特写以及土地空间等为内容,通过对门环锈迹、牲畜、土地、神像等碎片化痕迹的凝视,以摄影的语言来重构消逝的乡土记忆。图片中显露的要素皆是通往回忆的“任意门”,提供一个为人们所驻足、浸泡在回忆里的故乡。在图像的表达中,摄影成为对抗遗忘的方式。
山连山
代录彤
壮美和永恒自然环境与破败的厂房和锈蚀的机械产生对比,呈现了自然与工业的冲突,也隐喻了时间流逝、时代更迭的沧桑感。工业遗迹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该如何被时间重新定义。
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我选择了铂金印相工艺,首先是因为绵长细腻的影调,能够展现更多的细节。其次是希望这份记忆存在得更久一点。
它说
金泰明
我将那些无处落脚的记忆,那些喧嚣过后沉淀下来的细碎情感,一一安置在它们的阴影里,藏进卷曲的叶缘,或是埋入根系纠缠的泥土。我们以记忆碰撞记忆,以沉默交换沉默。我藉由它们的形态储存我的过往,它们则透过光影与肌理,将千万年的风霜雨露,那些比我的生命更悠长的故事,渗透进我的观看。这并非总是一种温柔的交流,有时它们的记忆带着尖刺,像某些被遗忘的创痛,冷不防将我召唤,逼我正视那些我未曾经历却感同身受的枯萎。
如家
修喆佳
这组作品是我在近三年的旅行中拍摄的,我一直想在关系中寻找家的感觉,没有成功,从而转向对处所的依恋。我为每张住过的床拍照,也把小胶片机放在不远处自拍,观察身边的人。一部电影里的主角清唱过《蜗牛的家》,我最终也选用螺旋的形式来呈现作品。期间我住过很多如家酒店,觉得如家比我家更如家,朋友说作品不如叫这个名字,于是就这样定下来。
呓语者
张玉瑛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失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夜晚不仅属于寂静,也属于人们的思考、焦虑与梦境。结合超现实梦境元素,呈现“未眠”状态下的视觉表现。
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谁也没有看到他上岸。
那些梦境起初是一片混乱;不久后,有点辩证的味道了。
在那几乎无休无止的清醒中,他气得老泪纵横。
他几乎马上梦见了一颗跳动的心脏。
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魔法师执行了命令。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
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博尔赫斯
黑色的河流
施金宇
《黑色的河流》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为视觉蓝本,通过自然节律与个体生命史双重变奏,以电影式摄影的形式勾勒出当代凉山社会的现实图景,在虚实相间的叙事中编织出一部充满寓言的“民族影像志”。
照旧
几次搬家后,面对旧居残存的生活痕迹时,恍然意识到这是一场我个人记忆的展览。这组作品不用紫外线照射就无法用肉眼看到,就像我们不细品时回忆就仿佛不存在一样。作品名为《照旧》既指生活物件的影子就像往常一样,也指照出的图像实则已经是过往的碎片,这是我和朋友都喜欢的双关梗。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