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8》北美票房碰壁,内地还没上映,阿汤哥就被上了一课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7 15:56 2

摘要:作为影史最长寿的系列之一,《碟中谍》已经陪伴了影迷将近30年的时间,如果按照10岁时看《碟中谍1》开始,那到今年也到了不惑之年。

横跨29年时间,阿汤哥的《碟中谍8》终于要来了。

这一次,应该、或许、大概就是《碟中谍》系列的最终章了。

作为影史最长寿的系列之一,《碟中谍》已经陪伴了影迷将近30年的时间,如果按照10岁时看《碟中谍1》开始,那到今年也到了不惑之年。

估计今年能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没有30也要有40多。

再看银幕前的阿汤哥,早就从儿时的心惊肉跳,变成了与老友的叙旧重逢——

这个系列,独属的情怀早就超过了电影本身。

更别提阿汤哥的玩命精神。

这29年,我们见过阿汤哥腰缠威亚从天而降,见过他爬上世界最高的高塔,见过他骑着摩托飞下悬崖,也见过他徒手扒飞机,徒脚飞跃楼宇.....

可北美“成龙”也抵不过岁月神偷。

阿汤哥已经62岁了,印象当中这个年纪,已经是儿孙绕膝,公园遛弯儿的年纪,可阿汤哥还在拼命。

这世界已经没有更高的楼层可以给阿汤哥爬了。

但作为系列的最终章,阿汤哥还是也奉献了许多名场面——

比如徒手扒飞机2.0,潜艇翻滚,还有真人跳海的实拍镜头。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玩命的60老人了。

然而阿汤哥的拼命却没有换来让人满意的成绩。

和其他系列的最终章一样,第七部和第八部原本是将一个故事分为上下两部以(一)飨(鱼)观(两)众(吃),原计划分别在21年和22年上映。

结果在拍摄期间先后遭遇了口罩和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碟8》在两道危机中经过了多轮删改、补拍、搁置复拍后,电影也在将近5年的制作周期中,成本一路飙涨到将近4亿美元,也就是人民币28亿。

已经挤入全球成本最高TOP10了。

《碟8》5月23日登陆北美,中国晚了7天时间。

在北美,该片与《星际宝贝史迪奇》同日上映,却被当场斩落马下。

首映日《史迪奇》斩获5500万美元空降冠军,而《碟8》2480万排行第二,成绩只有冠军的一半。

后几天的比例也差不多。

媒体预测《碟8》4天的周末票房在8500万美元左右,这对于4亿美元的成本来说杯水车薪,更离谱的是,压在他头上的《史迪奇》首周票房预测有1.7亿美元。

而《史迪奇》的成本却只有1亿。

这样一看,阿汤哥这次又栽了个大跟头。

为什么说“又”?

因为在2002年,阿汤哥联手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就和动画版《星际宝贝》在当年斗了一斗。

结果《星际宝贝》大胜,如今又是旧事重演。

接下来,还有4天时间《碟8》就要登陆中国了。

但上一部《碟7》在内地也不过是拿下了3.49亿人民币票房,要足足翻一倍才能给阿汤哥输血“一个小目标”。

这次的最终章,阿汤哥能在内地翻盘吗?

翻看最前沿的评论,《碟8》的口碑不算太理想。

当然有人用5星好评祭奠自己的情怀,但还是有非常可观的差评出现,甚至还有人用词激烈——

系列最烂

这一部的剧情紧接上一部。

伊森团队在上一部中追踪一个叫“智体”的AI。

AI的源代码被安置到隐蔽性极高的俄潜艇上,最后AI自导自演炸毁了潜艇,想瞒天过海逃过人类的控制。

而打开俄潜艇的方式就是两把能够合二为一的黄金钥匙。

伊森在第七部结局中成功获得了钥匙,准备将反派正法。

但他突然意识到没有任何人能够支配这个力量,于是决定将自己的行踪隐蔽起来,并计划在反派身上找到俄潜艇的坐标,从而销毁AI以绝后患。

然而在伊森行动过程中,AI开始作妖,不断刺激各国矛盾,导致时局动荡,大战一触即发……

《碟8》的导演依然是陪系列走过3部的老朋友,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与之前的导演风格大不相同,比起血脉偾张的场面与商业节奏,麦奎里更注重的是故事的完整程度。

而在这一部风格再度加深,完全是按照90年代的政治惊悚片来拍摄的。

如今AI风暴席卷全球,戏里戏外,《碟中谍》都是终止于AI时代。

让人值得肯定的是,《碟8》并没有在AI智能上过度展开脑洞,让70后的老大爷们描摹未来给Z时代的孩子们看。

而仍是将AI变成麦高芬,主角依然是人类的勾心斗角,不同立场,不同国家、派系的争论与博弈,这让电影被赋予了90年代好莱坞电影才有的扎实感,信息量非常庞大。

除此之外,作为系列最终章,编剧单独为主角伊森提供了一条故事线,深挖伊森本人与团队的关系,完成主角的终极塑造与谢幕。

甚至在第一部中的反派“威廉.唐洛”都惊喜回归,与伊森达成和解,冰释前嫌。

这绝对是对一路陪伊森走来的粉丝们负责到底了。

阿汤哥仍然很拼命,当然动作戏含量远大不如前,但出手就是精品。

阿汤哥又玩徒手扒飞机,这次换成了复古滑翔机,虽然不如上一次的A400M运输机,但这次导演的剪辑很加分。

空中的飞机大战为动,地下的机房为静。

一红一蓝,一动一静的节奏像是透过银幕抓到了观众的心脏随意拿捏,十分带感。

而电影的最高能段落应该就是阿汤哥潜入海底。

20分钟没有任何台词,阿汤哥一个人在深海潜艇中执行任务,随时都会被高压挤成二维生物,各种危机出现险象环生,气氛压抑到不输恐怖片。

但同样的也有遗憾。

前文说道,导演麦奎里大玩政治惊悚,复刻90年代好莱坞风格。

这就导致电影在前半段不得不用大量文戏来介绍背景、角色、派别以及各种高科技设定。

将近3小时的电影时长,前半段几乎都是不停的演员在念台词,不断的说话、说话、说话,每个角色都化身为唐僧喋喋不休。

再加上台词中还有不少专业名词和高科技设定,所以当一个角色说完这些台词后,又要另一个角色来拆分解释前一个角色说的话,好让观众听懂。

大量的文戏talk,不断涌入的新人物,导演也没有加入大场面给观众清清脑子,再加上英语原因....

这就导致前半段过于冗长乏味。

像是在做听力考试一样,你必须主动跟上电影的节奏才能保证能看懂。

此外,作为一部情怀作品,《碟8》的选角却犯了大忌——

老人几乎全无了。

伊尔莎没有出现,白寡妇连个交代都没有,可爱的班吉在出任务后不久就受伤,而最离谱的是,贯穿整个系列的顶梁柱——

技术员卢瑟

竟然在电影开场后不久就牺牲了,撒手人寰。

这个角色的下线比《雷霆特工队》的模仿大师还要突兀十倍。

而取代而之的全都是一些新人,有“卡特特工”海莉·阿特维尔,和“螳螂女”庞·克莱门捷夫。

这感觉就很像是《敢死队3》。

明明也是主打情怀的系列,却在最关键的最终章全部启用新人,看到这些新面孔与伊森组成新的团队,这对老粉来说,可不是什么焕然新生,而是原配被小三挤走的耀武扬威。

最后

当然了,以上只是一家之言,究竟《碟中谍8》好看不好看,还要每位观众自己亲自品鉴。

毕竟就像前文说的,这部电影早就超过了电影本身,更多的是陪伴几十年的情怀。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仍然还在拼命的阿汤哥就够了。

——全文完。

来源:得得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