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第一滴血1》在美国上映全球票房破1.25亿美元,史泰龙硬汉形象火遍全球,这是史泰龙早期成名作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引进了大量好看的译制片,那是跨越时代的银幕记忆。
1985年5月24日,《第一滴血2》上映,距今已整整40年。
1982年《第一滴血1》在美国上映全球票房破1.25亿美元,史泰龙硬汉形象火遍全球,这是史泰龙早期成名作之一。
1985年,上译厂引进了这部影片。
那个时代的电影几乎没有抠图与特效,演员都很拼,都是真刀真枪的真功夫,剧情很简单却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第一滴血》的主角史泰龙饰演的兰博拍摄时,他坚持不用替身,所有动作戏亲自上阵,甚至用针线给自己缝伤口——这个镜头至今仍是影史经典。
一个镜头兰博悬崖坠落,史泰龙也因为这场戏断了几根肋骨。
故事讲述的是,退伍军人兰博从越南回到美国,可他连份温饱的工作都找不到。
他朋友,没有家人,没有工作,一个人孤独的活在世上,脑子里是挥之不去的战争恐怖。
他本想找个战友叙旧,结果发现战友早已去世,心灰意冷的兰博只想在小镇吃顿饭,但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格格不入。
兰博被警长威尔当成流浪汉羞辱,还把他关进警局,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至荒山野林之中,警长大怒,调动部队意图围剿。
兰博凭借在越战中学到的游击战术,与警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徒手干翻警犬、用匕首干掉直升机驾驶员、劫持军车冲出重围,杀回小镇,仅凭一己之力捣毁警局。
最后,老上司特劳特曼上校出面劝降,兰博抱着上校号啕大哭:They drew first blood,not me。
“这场战争不属于我,但逼我流了第一滴血!”意即第一滴血是由小镇警察引出,而非兰博。
这既是在说小镇事件,也是在喻指越南战争。战争中的第一滴血都是被动的。
其实影片内核远比表面复杂:兰博的反抗,既是个人尊严的捍卫,也是对体制的控诉。就像片尾他哭着说的那番话:“你们没有让我赢得战争,却让我独自承受失败的痛苦!”
兰博为国而战,本是非凡的荣誉,回国之后却备受歧视,以一己之力对抗不公,最后的结局却被上司劝降,向其妥协,暗示英雄的无奈命运。
《第一滴血》刚上映就燃爆了!情节紧张,节奏快速,搏斗的场面都惊心动魄,令人心跳加速。连中国观众都为兰博流泪,便引发了观影狂潮。
史泰龙肌肉发达,身材优美,风姿潇洒也盖过了“硬汉”高仓健,和“美男”阿兰·德龙,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健身潮,众多血气方刚的青年都想拥有史泰龙那一身腱子肉。
不过当时有人对这部电影有些批判:认为它宣扬暴力。所以《第一滴血》第二部和第三部时,我国就没有再引进。
影片的积极的批判意义,正是在于它的反战思想与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抨击!
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正因珍爱和平,所以不敢遗忘战争所带来的阴影。我们不是怀念暴力,而是那份被社会抛弃后的不甘与反抗。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