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的《碟中谍7》恰巧撞上了好莱坞的年度热门《芭比》和《奥本海默》,而《碟中谍8》又得面对《星际宝贝史迪奇》。
阿汤哥的《碟中谍7、8》看来注定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2023年的《碟中谍7》恰巧撞上了好莱坞的年度热门《芭比》和《奥本海默》,而《碟中谍8》又得面对《星际宝贝史迪奇》。
从北美的首日票房来看,阿汤哥这次的表现稳稳的,《碟中谍8》在北美周五的首日拿到2480万美元(大概1.78亿人民币),不仅超过了《碟中谍6》,还刷新了系列最高首日票房的纪录。预测这周末的四天票房将要冲击8500万美元呢。
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当不错的,烂番茄上评分达到了88%,北美CinemaScore的购票观众给出了A-的评价,位居系列第二,紧随《碟中谍3》《碟中谍4》《碟中谍5》之后,低于《碟中谍6》《碟中谍7》,高于《碟中谍1》《碟中谍2》。
不过问题来了,这部在疫情期间拍的片子,制作成本居然高达4亿美元,而且阿汤哥这回又碰上了自己的票房克星。
2002年,阿汤哥和斯皮尔伯格携手打造的《少数派报告》与原版动画《星际宝贝》在北美同日上映,结果这部科幻杰作竟然在票房上输给了史迪奇。
23年后,真人版《星际宝贝史迪奇》和《碟中谍8》再次在北美同天上映。这回,《星际宝贝史迪奇》表现抢眼,首日票房达到了5500万美元,预计四天内票房会超过1.7亿美元,轻松超越阿汤哥的影片。
《碟中谍8》在北美的票房即便能勉强过关,想要回本的希望还得寄托在全球票房上,特别是影片在端午档期登陆内地市场的表现。
尽管《碟中谍7》在内地的总票房大约为3.48亿人民币,但考虑到内地观众对大制作影片的热情,影片在这里的票房有可能突破5亿大关。
如今,这个长寿的动作电影系列已推出到第八部,敬业的阿汤叔也已经62岁了。
《碟中谍8》的票房,能否撑得起第九部的问世呢?
影片在北美首日败给《星际宝贝》,是因为自身问题呢,还是对手的实力太过强劲呢?
今天咱们来唠唠这部《碟中谍》系列的终极篇章,终局之战。
一、阿汤哥的碟中谍终章,在北美败给杀疯的《星际宝贝》
《星际宝贝史迪奇》到底有多牛?这部动画电影真的是经典,不仅搞笑,还充满了温情。史迪奇这个角色就像个调皮的小家伙,每次都能引发一连串的搞笑事件,惹得人忍俊不禁。同时,这部片子传递了关于家庭和友谊的深刻主题,让人感觉得特别温暖。而且,它的音乐也超棒,每一首旋律都能跟着哼唱,真是太有感染力了!总之,这部电影绝对是无论大人小孩都爱不释手的佳作,影响力可想而知。
就在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刚赔了个底掉的时候,这部电影却拿下了迪士尼真人电影第三高的首日票房,巴掌厉害呢!仅次于《狮子王》的7790万和《美女与野兽》的6380万,真是让人惊艳。预测北美首周末票房有望冲到1.9亿美元,简直是个好兆头呀!
海外票房也是挺给力的,截止到周五,这部影片在52个市场已经累计达到了5630万美元的票房。大家都期待,全球首周末的票房可是有希望突破3亿美元的哦!
在中国大陆,这部影片两天内就拿下了4107万元人民币,稳稳坐上了票房榜的头把交椅。预计在内地的总票房能达到1亿,这在如今好莱坞大片频频失利的情况下,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在史迪奇的惊艳表现下,表现还不错的《碟中谍8》就显得有些逊色了。
不过,说到阿汤哥的海外吸引力,那可是真心要强过史迪奇不少。
这部影片在韩国开画的那个周末,吸引了超过75万人次前来观看,直接拿下了周末票房冠军。
在中国香港首周的票房已经攀升到2009.7万,显然亚洲的观众们对这部影片还是非常认可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清,内地市场可能会在端午档期给阿汤哥带来一个惊喜。
不过阿汤哥回本最头疼的对手可不是史迪奇,而是那些高昂的制作成本。
比起来,《星际宝贝史迪奇》的制作费用被迪士尼压到了1亿美元左右。片子里,强霸和独眼霹雳在地球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化身成人类出场,连原版中那场火山空战都省略了。不过,凭借史迪奇的呆萌形象,影片依然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
最终,这部全球票房大卖的合家欢电影让迪士尼乐开了花。
可是《碟中谍8》就是因为阿汤哥对完美的执着,导致预算一度飙升到4亿美元。
现在的关键在于,这部电影是否真的能够收回这么高的制作成本。
二、三个“惊喜”
作为“碟中谍”系列的终章,《碟中谍8》把“伊森·亨特对抗世界末日”的主题贯穿全场,这部影片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动作冒险片,而更像是融合了动作冒险元素的末日科幻大片。阿汤哥在片中从飞机到潜艇,玩得相当飒,简单的人间反派根本无法匹敌了。
这回他得用自己这副肉身去对抗终极AI反派——智体。
影片讲述了伊森带领重组后的IMF小队,着手阻止超级人工智能“智体”引发全球核弹危机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伊森就对智体的人类代理人盖布瑞尔展开追击,最终从智体那儿得到了几则关于未来的预言,其中包括盖布瑞尔掌握着智体的源代码和毒丸程序等关键画面。
一走出接收智体未来信息的机器,伊森立刻感觉到自己老朋友卢瑟正身处危机之中。
可当他赶到那儿,卢瑟已经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为了对抗智体,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开发出一种能麻痹对方的毒丸程序,但不巧的是,那程序被盖布瑞尔给抢走了。更糟糕的是,卢瑟还跟一个核弹引爆装置被关在了一起。
最后,卢瑟冷静地拆除了核弹,可那引爆装置却还是会引发爆炸。他和伊森告别时,鼓励了对方,强调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我们做出的一个个选择所塑造的。
到这儿,从系列第一部起,一直陪伴伊森的老朋友们都下线了。
伊森必须孤独对抗挨个入侵各国核武器库的智体。
跟《碟中谍7》差不多,这部影片的故事可不像最近那些漫改超级英雄大片那么单调,而是通过科幻元素,把不少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内容都融入进来,整部片子都在飘荡着全球核战争的紧迫感。
说到底,阿汤哥和从《碟中谍5》开始一直掌舵的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确实在这部终结篇的故事上花了不少心思。
这也是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第一个意外惊喜。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便是为这个系列的终极篇增添了满满的怀旧情怀。
人物方面,可以说是一进一退。
回归的,是在第一部里帮伊森制造那个史诗级尴尬场面的腹泻男唐洛。
唐洛不仅加入了最后的任务,还和伊森一起感慨人生,提到当年伊森那些缺德行为让他遇到了自己现在的老婆,顺便把伊森的刀子也还给了他。
这个彩蛋真是妙啊,演员的变化让人感慨万千,也暗示着伊森的故事该结束了。
一离开,就伴随着伊森八集的老搭档卢瑟的牺牲。
这场告别的三个小彩蛋,真的是整部影片最感人的三大亮点。
卢瑟在临终时称自己为“菲尼亚斯·怪胎”,这正是1996年《碟中谍》中,伊森首次见到卢瑟时对他的称呼。
卢瑟在成功拆除核弹装置后牺牲,留下的最后录音中那句“如果你听见了这段录音,说明这个世界还在”。
卢瑟在临终前打印了一张盖布瑞尔的面具,留给了伊森,嘱咐他到时自然会带上。果不其然,结局中伊森真的戴上了这张面具,尽管卢瑟已经牺牲,但他还是和老伙计一起完成了最后的任务。
卢瑟是跟伊森一起打拼到最后一部的唯一伙伴。好像只有他离开后,才能让观众明白:这段旅程,终于画上了句号。
电影的第三个亮点,就是那段阿汤哥重金打造的飞机和潜艇对决场面,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在阿汤哥爬完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后,这次视觉盛宴把我们带到了深海的神秘世界。
我特别喜欢伊森在潜水艇遗骸里找东西的那段戏,真有点《异形:夺命舰》的味道。从潜艇舱门打开时看到的深海巨物的震撼,再到在海底的幽闭恐惧感,还有最后那场刺激的海底密室逃脱,感觉真是惊心动魄。
尤其是阿汤哥从水中飘到冰层的那段,虽然物理定律完全不管用了,但真的是太精彩了。
无疑最酷炫的还是大结局的时候,阿汤哥真的是亲自上了飞机!
这次呢,两架飞机在南非的河谷里来回穿梭,伊森在自己的飞机快要坠毁之前,紧紧抓住了盖布瑞尔的飞机,又是一阵精彩的攀爬!
镜头特写到阿汤哥那被狂风吹得变形的脸,再加上他在争夺飞机主控权时那一记猛劲的右勾拳,这段可真让人看得心里发紧,抓得手心出汗,简直能和《碟4》爬迪拜塔的紧张气氛相提并论。
有网友开玩笑说,现在地球上没啥飞机能让阿汤哥再去扒了,虽然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但阿汤哥这种拼命三郎的冒险精神,总能带来新的视觉享受。看看全球的影坛,真心也就只有阿汤哥能做到这一点了。
观众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三、三个“遗憾”
这就是我挺喜欢的《碟中谍8》里的三个亮点,完全能看出阿汤哥想要打造系列完美收官的决心。
不过,单靠这些亮点,还是有点儿不够,难以让影片超越系列的巅峰,片中明显的不足之处,也让观众们有些失望。
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系列的老牌角色出现得实在太少。
最后一部里,伊尔莎没复活,白寡妇也没现身,卢瑟开场没多大功夫就牺牲了,只有西恩饰演的班吉在行动中受了重伤。除了伊森,其他角色基本都是新面孔。
虽然螳螂女等演员表现还ok,但在大结局时,团队成员互相一笑后就消失在人群中,眼前全是新人,还是让人觉得少了点感觉。
这些新角色和伊森的成长轨迹没啥关联,也跟主线故事没多大瓜葛,感觉他们只是在这儿完成个任务,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无趣。
电影的第二个争议点,就是那个AI终极boss的存在感感觉太弱了。
这也是《碟中谍》系列的老毛病,除了第一部的让·雷诺,其他反派角色的性格往往没怎么深入展现,结果都成了配角。
更别提结局的反派是个AI了。虽然给人一种威严的压迫感,但性格实在是薄弱得很。
电影的第三个争议点就是结局那段剧情实在太老套了。
如果你是期待“阿汤哥扒飞机”的观众,这部电影的特效和场面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不过,对于那些想看新鲜内容和新故事的观众来说,尽管阿汤哥拼尽全力展现了体能,但情节依然是好莱坞老套的既定模式。
由于被称为终章,影片难免对结局下了重手,甚至第一幕几乎陷入了沉重叙事中难以自拔,反复强调这次危机的严重性和任务的艰巨。
一直到后面,影片才逐渐回归系列招牌的精彩元素:憋气、拆弹、扒飞机,故事也越来越引人入胜。不过,前面的那些文戏确实有点拖沓。
就剧情而言,似乎没啥新鲜的,生命体反派的设定让人联想到《流浪地球2》,而水下深潜又勾起了对卡梅隆的《深渊》的记忆。至于扒飞机,伊森这事儿可不是第一次干了。
当然还有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那就是即使阿汤哥也总得面对岁月的流逝。
随着主角逐渐老去,那种怀旧只能满足一部分老粉的情怀需求,但这部分人终究会越来越少,无法吸引新粉的情况下,自然会慢慢消失。
这也是《碟中谍8》留下的三大缺憾。
四、内地市场,能不能拯救阿汤哥的碟中谍系列?
对于像我这样的《碟中谍》忠实粉丝,《碟8》绝对值得一看,动作场面给力,怀旧的情怀也很不错。
不过,对于那些没啥情怀的年轻观众来说,《碟8》不过是一部精心制作的高质量科幻动作片,并不是非得去看的那种。
说实话,如今的中美电影市场,面对习惯了大场面的中国观众,除了《哪吒3》,好像也没啥其他必看的大片了。
一旦观众的消费习惯被迫调整,那些“看也行,不看也行”的影片,自然就会被淘汰掉。
以前,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无可替代,完全是因为它的特效技术领先国产影片好几档。但如今,中国电影也迎头赶上了,而好莱坞大片的创意似乎开始乏善可陈了。
那些存在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老IP,俨然成了好莱坞大牌公司舍不得丢的“金矿”,只好一遍又一遍地挖掘。
眼下正在热映的《星际宝贝》和即将在端午档上映的《碟中谍8》,也是如此。
可那华丽的票房数字,背后不过是好莱坞虚假的繁荣罢了。
一旦电影行业缺乏创意,别无选择可以拯救它。
就像电影里伊森跟智体的较量,终究只是拖延了世界末日的降临。
听说阿汤哥还是希望能继续拍《碟中谍9》,可是派拉蒙对这个系列的高成本已经有点吃不消了,所以下一部《碟中谍8》显得特别重要。
现在来看,影片能否回本,关键就看中国市场了。
但是,内地市场真的能给阿汤哥带来惊喜吗?我觉得5亿的票房,很有可能就是这部影片在内地的票房顶点。
想当年在《碟1》中,阿汤哥在实验室里那一跃而下,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惊艳时刻。
还有第四部,阿汤哥不断挑战地心引力,那刺激得,视觉享受简直无与伦比,团队的配合更是让人心跳加速。
如今的《碟中谍8》可能没那么像那些超英大片、速激系列那样,走上流水线、千篇一律,让人一看就忘。
可是,要说从《碟4》复活那会儿起,现在的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了。
这大概是每一个系列电影的命运。它们陪伴我们经历了一段人生的旅程,总有一天会淡去。
如今的电影圈可真是变化万千,唯有阿汤哥为了让你在大银幕上乐开怀,竟然背着113斤的道具服扎进水里拍摄,甚至还在一边爬飞机一边调焦。
以后还会有人像这样拍电影吗?答案是不会了。
咱们真得感恩能在电影界有阿汤哥,毕竟不是每一代观众都能亲历这场跨越30年的间谍传奇。不过,这段传奇回忆也该保留在最闪亮的瞬间。
阿汤哥提到过,“真人实拍的惊喜就是天生的,电影的魅力在于人类的创造力。”
可惜在电影中,伊森暂时还赢了那智体,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就连阿汤哥也得面对这AI电影时代的“终极挑战”。
来源:小熊娱乐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