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剑戟片封神之作,电影《切腹》如何定义武士的“体面”?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4 12:00 3

摘要:说起切腹,作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日本传统表演项目,在国际上却是除日本“躬匠精神”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名片,甚至被美化日本人追求“体面”的象征。

说起切腹,作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日本传统表演项目,在国际上却是除日本“躬匠精神”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名片,甚至被美化日本人追求“体面”的象征。

但1962年小林正树导演的日本电影《切腹》,却把这份体面撕得粉碎。该片也因批判主义精神,成为日本剑戟片的经典之作,并于2010年被翻拍成电影《一命》。

大家好,这里是冷兵器研究所,本期冷研就借着《切腹》这部电影,和大家聊聊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武士,还有武士切腹那点事。

电影《切腹》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在日本江户时代,由于德川家在颠覆丰臣政权的过程中,对诸多大名的改易和没收领地,让众多武士失去主家,而沦为了无业浪人。没了铁杆庄稼,往往生活拮据。为谋生路,很多浪人们就跑到大名家门口,假装要切腹自杀玩敲诈。大名为了避免麻烦,会用钱打发他们走,甚至直接雇佣这些浪人。这种敲诈手段风行一时。

但宽永七年(1630)的一天,一个年轻武士到大名井伊家去搞切腹要钱这个操作时,却踢到了铁板。因为井伊家作为德川家铁杆(谱代)大名,同时也是曾经“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后代,不仅在大名中地位崇高,还拥有德川幕府威慑诸大名的重要武力——井伊赤背。由于其地位和武斗派的尚武风气,井伊家上下不愿意像其他大名那样花钱应付了事,决定杀鸡儆猴,于是强迫假戏真做,逼死了这个年轻武士。

殊不知,这个年轻武士是因为家人重病,急需救命钱,才出此下策。于是这个浪人的老丈人为了女婿的死来讨要说法,结果井伊家为了自家利益,不讲武德的围攻并杀死了这个老丈人。

简单来说,电影《切腹》其实是用一个故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落魄的年轻武士千千岩求女,为了家人,放弃了武士所谓的荣誉与尊严,乞讨不成反被逼死。

第二件事,落魄的老武士津云半四郎因为武士的荣誉,间接害死家人,听闻女婿惨死的消息后,上门讨说法不成反被逼死。

第三件事,井伊家为了自家的荣誉和利益,无视武士的荣誉与传统,残忍的逼死了落魄武士翁婿。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片名叫《切腹》,但在电影中,却没有一个主角能体面的完成切腹。给浪人最后的体面,提供切腹仪式服务的井伊家,不仅总是在逼迫他人进行本该自愿进行的切腹,还没有真正维护切腹仪式,甚至剥夺了切腹者本该有的体面。

千千岩求女,穷得把武士刀都当了,结果只能佩戴竹子做的假刀,结果还被迫要用竹刀进行切腹中难度最高的“十文字腹”,而负责减轻其痛苦、也就是砍脑袋的介错人,也拒绝帮其“介错”,最后他只能痛苦的咬舌自尽,切腹失败。

津云半四郎在被围攻的血战末路切腹,却被井伊家的火枪击毙,切腹失败。

导致千千岩求女切腹失败的三位武士被迫在家切腹,井伊家却对外宣称是病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压根没切腹。

最后,电影中体面地完成切腹的角色,只有主角津云半四郎的好友,那个只出现在背景故事中的老千千岩。

而老千千岩的死亡,和另一场并不体面的利益之争,有着重大关联。而当大家看完这些关联事件,就会明白,所谓“切腹”,本质上就是一个全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的---切蛋糕问题。

福岛正则

《切腹》的故事发生的11年前,也就是在元和五年1619年,当年贱岳七本枪之首,广岛藩藩主福岛正则由于对丰臣政权方面态度暧昧,被德川幕府视为潜在威胁。于是,在福岛家的广岛城因台风受损后,幕府以福岛家未等幕府下达正式许可前就擅自修补城池,又未如实修补破坏处为由,没收了福岛家的领地。

福岛家,广岛城……就……挺昭和吧。

福岛家就从50万石的大蛋糕,错,大大名,成了仅有4万5千石的小大名,姑且分了福岛家个小块。直接成了切块蛋糕了,但之后幕府又以福岛正则死后,其家臣津田四郎兵卫未等幕府派来的鉴尸官到就将尸体匆匆火化为由,将福岛家剩下的领地全部没收,仅给福岛正则三子福岛正利留下三千石,让他作为旗本(将军直属武士)继续为幕府效力。

属于是从蛋糕上捏了块奥利奥给福岛家。

好吗,切块蛋糕都没了,只剩点奥利奥了。这就非常脏了。

电影中的津云半四郎和老千千岩就是福岛家的家臣,而他们这些家臣的命运,也比福岛家更惨,不说是树倒猢狲散吧,至少也是死走逃亡。

他们的结局,要么和老千千岩一样切腹殉死,要么沦为浪人。毕竟主家都只剩奥利奥了,下面的人自然连渣都没有了。

江户时代初期的浪人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状态,此时德川幕府虽然依然强力推行着《武家诸法度》,对武士行为的和从事工作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架不住战乱刚刚结束,大城市对劳动力有很大需求,有很多工作机会。

浪人们可以选择抱大腿,乘上开拓新田的东风,跟大名一起寻找荒地进行开垦建村;

又可以放弃武士身份,要么加入寺庙成为僧侣,要么作为平民开始新的生活;

还可以接受京都商人们的雇佣,帮他们保护商业街区,成为人见人怕的保安;

最后可以和其他浪人一起组成名为“倾奇者”的团体,经营灰色乃至黑色产业,成为人见人怕的gai溜子;

除了这些被当时上层武士们视为堕落的生活方式,有更高追求的浪人也可以选择出仕。虽然德川秀忠时代还未建立定期参勤交代的制度,但前往江户的西国大名们都会通过京都,使得京都成为了当时日本西国浪人们出仕其他大名的最好舞台。

像老武士津云半四郎这样的福岛家臣,即便坚守臣节不跳槽,正常来说也不至于穷到变卖家产也凑不出孩子的救命钱。

但一切的大前提是,得去关西,去京都,老武士一家定居的江户,不行。

《洛中洛外図屏風》中的江户初期京都城

《江戸図屏風》中江户时代初期的江户城

老武士很可能跟随着福岛家经历转封,领地被没收后,带着两个孩子的他,只能就近前往江户谋生。

因为德川幕府早期,江户商业发展有限,参勤交待制度也尚未确立,虽然也有让大名们为修江户城而出工出力,但此时的江户真不是什么好地方。江户城的武士阶都有自己的剑术体系。老武士这样的外乡人,即便剑术高超,也没法开办道场谋生。

毕竟,起士林的面包,也没人吃过五个。

再加上江户对武士的管理也更严格,老武士才只能制伞为生。但武士从业有限制,老武士不仅没法公开经营店铺,甚至公开露面的进货出售都不行,只能由老武士的女儿负责。

而千千岩求女虽然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能开设私塾教学谋生。但是日本的私塾地位和中国明清时期的私塾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德川幕府为了将日本的政治文化,从过去的武治向文治过渡,于是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和各种学识研究,但却并没有建立像察举制或科举制这样的晋升体系。

有人教,可以学,但学完了啥用没有,变不了现。

这导致当时的儒学研究基本都是为爱发电,那些名望极高的儒学大师可以给幕府高级武士们授课,但千千岩求女这种水平普通的浪人,开办私塾就只能收些普通市民子弟了,收入只是勉强果腹而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户自然有很多生活不如意的浪人。有人上门切腹就大撒币,那gai溜子们肯定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了。

电影中井伊家让跑来以切腹之名讨钱的浪人真的去切腹,也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嘛,《切腹》这电影故事,本质上就是想通过极端手段,从蛋糕上切掉一块。至于日本武士的切腹,也从来都不是一种体面的浪漫,就算男人的浪漫也不行。

切腹的起源冷君之前也讲过,其实就是武士们单纯的好勇斗狠,谁更残忍狠辣,武士们就崇拜谁。

到了电影中的江户幕府时期,扇子切都快成为流行趋势了,切腹已然演变成作秀行为,武士只需要切腹就可以了,而仪式承办方要考虑的可就多了。毕竟武士阶层要在表面上,对这种仪式展现出极大的尊重。

电影中,浪人只要跑到井伊家要求切腹,井伊家为了表示对这位“勇士”的尊重,得给浪人换上体面的衣服;还得让家里重要人物与浪人面谈,尝试打消他切腹的想法;还得准备切腹的场地,聚集家里的武士观礼;还得按照切腹人的要求邀请介错人。

不成跪着要饭的了吗?

总之,费时费力还费钱。

比起武士阶层对切腹仪式的重视,武士选择切腹的理由就相当的百花齐放了,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殉死、谢罪、战败,还有单纯的无法维持生计,想要个符合武士身份的体面死法。

殉死,电影中老千千岩就是为主公殉死。这种情况在日本战乱时期并不少见,比如《太平记》里,楠木正成死后,他的32个随从武士也都切腹给他殉死了。

谢罪,这个大家都熟,日本官员三板斧嘛,鞠躬道歉,引咎辞职,自杀。最后的自杀,其实就是切腹谢罪。比如明治元年(1868年)的“堺事件”中,20名土佐武士背上了与法国人冲突的黑锅,被要求切腹谢罪,结果法国军舰长图阿尔(Abel Bergasse Dupetit-Thouars)在目睹了11人的切腹后,吓得提出了中止切腹的请求。

谢罪求的是个体面,但不体面就帮他体面的情况,应该不在少数。

战败,这个大家也不陌生。战国时代,丰臣秀吉曾逼迫毛利家的高松城守将清水宗治切腹自尽。这种情况,战胜方会准备场地,组织观礼,邀请介错人。武士们甚至还要为切腹者的“豪情”掉几滴眼泪,作秀一波。哪怕对切腹再不屑,也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电影的最后,老武士津云半四郎被逼入绝路,也算是武士面对战败的一种态度。

前三种切腹,多少是要点体面的,但最后一种,符合武士身份的体面死法,就很难评了。

电影中,第一个找上井伊家切腹的,大概率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想切腹自尽,就是属于这一类的。

咋说呢,尊重个人选择吧。

与之相比,电影中那些借着切腹讨钱的人,就真是,抽象他妈给抽象开门,抽象到家了。

这还哪里是混混啊,这连混混都不如。这帮浪人全凭一张嘴就空手套白狼,属实是做混混都做不明白。

《切腹》这部电影,多角度的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才是武士,什么才是武士道精神。

它是荣誉,更是负担。是心灵支柱,更是精神枷锁。是体面本身,更是让别人体面的理由。

归根结底,它们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维持统治的一个工具罢了。或者说,幕府统治者用一个武士身份,框住了那些可能会成为“无敌之人”的浪人身份。用一个切腹来让浪人们来决定是放弃身份还是放弃生命……

即使是电影中掌握权力的井伊家,同样被紧紧束缚,一度陷入利益与体面的两难之境。幕府统治者用一个武士身份框住了所有人,再无敌的剑豪,再大的家族势力,也敌不过深深烙印在所有人心中的“武士”二字。只要是还拿着武士刀的人,就总有不得不“切腹”的一天。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