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碟中碟》最终章将于5月30号上映。自1996年《碟1》上映至今20年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碟中谍》系列全部电影的票房排名及综合评价。
《碟中碟》最终章将于5月30号上映。自1996年《碟1》上映至今20年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碟中谍》系列全部电影的票房排名及综合评价。
1. 《碟中谍6:全面瓦解》(2018)
《碟中碟6 全面瓦解》海报
全球票房:7.91亿美元
上映时间:2018年7月27日
剧情: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在任务失败后需夺回三枚钚核,同时应对身份成谜的“约翰·拉克”和内部阴谋。
经典时刻:
直升机悬崖缠斗,阿汤哥实拍。
克鲁斯亲自完成HALO跳伞(高空低开)。
巴黎摩托车追逐与厕所肉搏战。
直升机悬崖缠斗(实拍)。
媒体评价:
《卫报》:“系列最佳,动作戏与角色深度完美结合。”
豆瓣评分:8.3/10
个人影评:《碟中谍6》是系列巅峰之作,将高难度实拍特技与紧凑叙事完美结合。汤姆·克鲁斯再次突破极限,影片中高空跳伞、巴黎飙车、直升机缠斗,每一场动作戏都令人窒息。剧情上,团队的信任危机与反派“约翰·拉克”的身份谜团层层递进,悬念保持到最后一刻。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利平衡了文戏与武戏,使本片不仅是视觉盛宴,更赋予角色真实情感。
2.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2023)
全球票房:5.67亿美元
上映时间:2023年7月14日
剧情:伊森团队对抗拥有自我意识的AI“智体”,争夺能控制世界的钥匙。
经典时刻:
沙漠摩托车跳崖接定点跳伞。
威尼斯窄巷匕首对决。
东方快车顶棚生死战。
媒体评价:
《IGN》:“叙事野心过大,但动作设计仍顶级。”
豆瓣评分:7.8/10
个人影评:《碟中谍7》延续了实拍特技的疯狂(摩托车跳崖、火车顶大战),但剧本却陷入“AI威胁论”的老套陷阱。反派“智体”设定模糊,缺乏实体压迫感,远不如前作的具象化敌人。文戏冗长,角色动机反复横跳(白寡妇尤其工具人),伊尔莎的仓促退场更让老粉愤懑。长达164分钟的片长本可精简,却塞满重复的追逐戏和说教。AI掌控一切的设定也削弱了IMF团队的智斗魅力——毕竟,再强的实拍特技也救不了AI当BOSS的偷懒感。不过,阿汤哥60岁仍拼命跳崖,还是让人肃然起敬。
3. 《碟中谍5:神秘国度》(2015)
全球票房:6.83亿美元
上映时间:2015年7月31日
剧情:伊森对抗神秘组织“辛迪加”,与新成员伊尔莎(丽贝卡·弗格森)合作。
经典时刻:
克鲁斯徒手扒A400M运输机(实拍)。
维也纳歌剧院狙击戏。
水下换气长镜头窒息挑战。
媒体评价:《好莱坞报道者》:“弗格森抢尽风头,动作戏教科书级。”
豆瓣评分:7.8/10
个人影评:在《碟中谍5》中,汤姆·克鲁斯以肉身挑战物理极限的壮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表演范畴,升华为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动作信仰。阿汤哥悬挂在飞行中的军用运输机外舱的实拍镜头,是对当下电影数字化特效泛滥的一种精神反叛。在这个绿幕可以创造一切的时代,他用真实的危险与疼痛重新定义了动作电影的真实性标准。
《碟中谍5》最终证明:在CGI统治银幕的时代,真实动作依然拥有无可替代的震撼力量。
4. 《碟中谍4:幽灵协议》(2011)
全球票房:6.94亿美元
上映时间:2011年12月16日
剧情:IMF遭解散,伊森团队洗刷罪名,阻止核战危机。
经典时刻:
迪拜塔外攀爬(IMAX实拍)。
沙尘暴中的追逐战。
克里姆林宫爆炸开场。
媒体评价:《滚石》:“布拉德·伯德为系列注入新活力。”
豆瓣评分:8.4/10
个人影评:《碟中谍4》表面上是一部关于阻止核弹危机的特工动作片,实则讲述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故事——关于信仰崩塌后的自我重建。伊森·亨特在影片开场时,已经失去了组织的信任,沦为体制的弃儿,亨特面临着一个存在主义式的拷问:如果没有人承认你是一个特工,你还能成为特工吗?
影片通过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场景——克里姆林宫爆炸、迪拜塔攀爬、孟买停车场追逐——展现了亨特如何在行动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不是通过组织的认可,而是通过每一次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他重新确认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碟中谍4》之所以能在系列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正邪对抗,触及了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类命题:当外在的身份认同被剥夺,我们如何从内在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亨特的答案是行动——在行动中,他不仅拯救了世界,更拯救了自己。
5. 《碟中谍2》(2000)
全球票房:5.46亿美元(当年全球年冠)
上映时间:2000年5月24日
剧情:伊森对抗前IMF特工肖恩,争夺致命病毒“凯米拉”。
经典时刻:
吴宇森风格双枪对峙与鸽子乱飞。
悬崖摩托车对决。
媒体评价:《纽约时报》:“过度风格化,但克鲁斯魅力救场。”
豆瓣评分:7.4/10
个人影评:《碟中谍2》以3.6亿美元全球票房成为2000年年度冠军,这一辉煌战绩背后,是吴宇森与汤姆·克鲁斯彼此成就的完美化学反应。吴宇森将港式暴力美学注入好莱坞工业体系,慢镜白鸽与双枪对峙的经典场景让特工亨特拥有了武侠片般的浪漫气质;而汤姆·克鲁斯则以顶尖明星魅力为这些东方元素提供了全球化的表达载体,其招牌式的奔跑与搏命特技,在吴氏镜头下被赋予歌剧式的悲壮感。吴宇森借此片登上好莱坞权力巅峰,克鲁斯则通过更具艺术张力的表演摆脱了动作明星的单一标签。这场东西方影人的巅峰合作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诞生于天才间的相互照亮。
6. 《碟中谍3》(2006)
全球票房:3.98亿美元
上映时间:2006年5月5日
剧情:伊森为救未婚妻对抗军火商欧文·达维安。
经典时刻:
上海跳楼戏。
梵蒂冈潜入与桥段爆破。
媒体评价:《综艺》:“剧情平庸,但菲利普·霍夫曼的反派亮眼。”
豆瓣评分:7.5/10
个人影评:《碟中谍3》堪称系列最差。因为《碟中谍3》开场不久,伊森·亨特从上海一座摩天大楼纵身跃下的场景,竟然是我对该片的唯一记忆。《碟中谍3》最令人痛心的失败在于,它动摇了整个系列的根基——团队协作的魅力。在《碟中谍》系列的历史长河中,第三部作品将永远作为一个警示故事存在:它展示了一个系列如何在商业压力下逐渐失去灵魂,如何将曾经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变成陈词滥调,如何用技术上的花哨掩盖叙事上的懒惰。
7. 《碟中谍1》(1996)
全球票房:4.57亿美元
上映时间:1996年5月22日
剧情:伊森被诬陷杀害队友,揭露IMF内部的叛徒。
经典时刻:
中央情报局悬空窃取光盘(影史经典)。
火车顶直升机隧道战。
媒体评价:《帝国》:“重新定义了间谍片。”
豆瓣评分:8.2/10
个人影评:个人第一次被好莱坞工业美学震撼,直观感知什么是商业大片。
1996年,布莱恩·德·帕尔玛用《碟中谍》在幽暗,充满脚臭味的录相厅里为我树立了全新的观影视觉。
从开场的布拉格行动到结尾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对决,每个场景都是精密计算的视听奇观——中情局总部悬空窃取的经典镜头,不仅成就了汤姆·克鲁斯的特技传奇,更展示了电影工业技术的巅峰水准。
《碟中谍》让我意识到,所谓"好莱坞大片"不仅是爆炸与追车的堆砌,更是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平衡的工业艺术品。那个悬挂在穹顶之下的身影,就此成为我观影记忆上最具标志性的影像之一。
附:总结排名(按票房从高到低)
1. 《碟中谍6》(7.91亿)
2. 《碟中谍4》(6.94亿)
3. 《碟中谍5》(6.83亿)
4. 《碟中谍7》(5.67亿)*
5. 《碟中谍2》(5.46亿)
6. 《碟中谍1》(4.57亿)
7. 《碟中谍3》(3.98亿)
年青的汤姆克鲁斯
写在最后,给伊森,也给自己。
20年前,那个悬吊在中央情报局天花板的男人,成了我青春里最酷的影子。伊森·亨特——这个名字伴随我从录像带、DVD到IMAX银幕,从懵懂少年到而立之年。
记得《碟中谍1》里,他摘下面具的瞬间,教会我“信任”可以多脆弱;《碟中谍4》的迪拜塔外,他徒手攀爬的疯狂,让我在影院屏住呼吸;而《碟中谍6》的HALO跳伞,仿佛在说:纵使中年,仍可一跃而下。
20年,伊森转战世界各地,我也从独自闯荡到学会依靠。那些“任务简报”像极了人生选择题,而他的答案永远是:“我接受。”即便代价是跳崖、撞车、被全世界追杀。
如今再看阿汤哥60岁仍搏命狂奔,忽然懂了——碟中谍从来不是科幻,是凡人用血肉之躯书写的童话。谢谢伊森,让我相信:只要还有奔跑的勇气,岁月就追不上我们。
来源:city电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