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聊完了雪梨,以及“成家班”的正式成立,还有两个大场面戏“踢毽子”与“抢包山”的精彩演绎,《龙少爷》的优点我们就盘得差不多了。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面聊完了雪梨,以及“成家班”的正式成立,还有两个大场面戏“踢毽子”与“抢包山”的精彩演绎,《龙少爷》的优点我们就盘得差不多了。
没错,就这么一点。
《龙少爷》在成龙的电影生涯里,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但他的质量,和他的成绩,都是非常失败的。
尽管从今天来看,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你查阅票房排行榜,会查到龙少爷当年取得了1793w票房,仅次于《最佳拍档》,排名年度第二。近1800w呢,看似不少了。
但成龙在英文自传《我是谁》里却直言不讳的承认了《龙少爷》是一部失败之作。
有说法说实际上在当时那个时间点,《龙少爷》的票房数字应该是仅1100w左右。1793w这个数字可能并不准确。起码在时间点上并不准确。
不理解的朋友们可以参考现在排名票房榜第一的《阿凡达》。他有好几次丧失了影史第一的位置,然后靠多次重映又夺回这个位置。
这让他的总票房水涨船高,但这毕竟不是他初映当年留下的成绩。所以混淆点就在这里。
查找当年的报刊,查找最初的数据,可以一见分明。
很明显,《龙少爷》连票房冠军《最佳拍档》的一半都不到。原本,按照嘉禾与成龙的设想,《龙少爷》应该是第二个《师弟出马》,一出马就轻松拿下票房冠军,《龙少爷》碾压《最佳拍档》才对。
更何况,当年票房榜的第二名《难兄难弟》,票收1672万,依旧是新艺城出品,麦嘉执导,黄百鸣编剧,石天、泰迪罗宾、吴耀汉等新浪潮主将联合主演。
《最佳拍档》甚至都不是麦嘉执导,而是曾志伟执导,《难兄难弟》才是麦嘉亲自出手。相当于,成龙输给了曾志伟。想当初,他们一起跑龙套,一起做龙虎武师,怎么想到现在居然输给了他。自己还师出元家班,曾志伟算什么呢?
不成功,即失败。就像前两年的《林世荣》,集合了洪金宝与袁和平,按照设想,哪还不得轻松霸榜,票房冠军手到擒来。毕竟,嘉禾为了力保《林世荣》,都把已经拍好的《师弟出马》延后,晚了一年才上映,目的就是想让《林世荣》一举夺魁。万万没想到,嘉禾让了档期,却成全了罗维推出的成龙遗产《笑拳怪招》,让没有了成龙的成龙影片笑纳了票房冠军。《师弟出马》很不情愿地拿下了下一年的票房冠军,不经意间完成了成龙的冠军连庄。
还要知道的是,由于新艺城刚刚成立,《最佳拍档》《难兄难弟》都是小成本制作。而《龙少爷》则是大制作。成龙拿了嘉禾预算无上限的丹书铁券,超过预算、耗费巨资,才终于完成了《龙少爷》的拍摄。
结果,耗费心血的大作,却在新艺城勉强,一败涂地。于是,成龙觉得完成影片摄制的成就感对他毫无意义可言。
那个时候,他刚与邓丽君的分手,这更加使得他精神抑郁。(有关成龙与邓丽君的爱情故事,大家想看的话,可以单独聊一聊。)甚至,在拍摄《龙少爷》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他还与火星共同举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我不会再爱女人了”。
对于《龙少爷》的票房成绩,还是看看成龙自己怎么说:
“不过,我至少完成了这部影片,而且一心想恢复因为在美国失利而失去的光彩。
”我们错了。尽管《龙少爷》在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表现不俗,但是,对于香港来说,它的票房收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真相大白后,我几乎一个星期没有出门,除了吃饭以外,就是睡觉,或者愣愣地看着墙壁。我不接任何电话。当我的特技人邀请我一道去我们经常光顾的夜间酒吧的时候,我就会粗鲁地叫他们让我一个人呆着。
“最终把我从意志消沉中解救出来的是陈自强。我坐在沙发里欣赏一张音乐专辑的时候,不断地听到敲门声。我加大音量,不予理睬。最后,敲门声吵得让人没法不去理它。
“我一边吃力地走向房门,一边口齿不清地告诉不速来客,我不想见任何人。使我感到意外的是,门上传来了开锁的声音......”
《龙少爷》的失败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故事不行。
可以看出黄炳耀和邓景生的这个故事和日后的《五福星》有些类似,但转折还显得有些稚嫩,而且剧情上虽然不算崩,但故事却拍断了,雪梨在结尾的无故消失让整个剧情显得不完整。
前文说过,《师弟出马》的故事前后就有些崩,那是成龙的想法太多,犯了初执导筒的导演都喜欢犯的错,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过于臃肿,使得影片前后断层了,衔接存在问题。《龙少爷》的缺陷是已经受到了新浪潮的影响,但是又把自己陷入了旧式故事窠臼之中,想新新不起来,讲旧又不是太甘心,于是有些前后不靠。
第二,场面太大,但看点不足。
影片的场面绝对是宏大的,但这个“宏大”取得了另一个效果,就是成家班得以成立,成龙拥有了自己的班底。毕竟大场面戏份的拍摄,需要反复磨合,多次拍摄,这个反复的过程,正是磨砺了班底之间的协作。几乎所有班底的成功,都是在这样反复磨合中搭建起来的。
本来,如果剧情效果和市场反馈再都取得成功,那就是双赢的结局。
但是,就怕但是。
成龙这次他面对的是麦嘉,是新艺城七怪。《龙少爷》的对手是《最佳拍档》。当年在地球上也算是最“新潮”的电影之一。
比不过,根本比不过。
经此一役,嘉禾的头马三毛哥洪金宝成为了对抗新艺城的最大依仗。《最佳拍档》拍了很多部,嘉禾对抗这个系列的最佳牌面,是洪金宝的《奇谋妙计五福星》打造的“福星系列”以及《快餐车》系列。
而成龙,只能作为奇兵,出奇制胜而已。彻底成为嘉禾王牌,要到《警察故事》之后了。
《龙少爷》从立项到拍摄,从来就没想到过会有《最佳拍档》这种逆天的影片出来,而且对它形成碾压。尽管形式分新老,但都属于喜剧片,依旧是一个赛道上的对手。
《龙少爷》是成龙最后一部古典功夫片,下一部《A计划》他就彻底开始拥抱新浪潮,彻底转型为现代时装动作片了。
《龙少爷》拍摄于1981年。那时候,尽管新浪潮已经起势了,但浪头真正并未卷入动作片领域。徐克尽管在1979年就拍摄了《蝶变》,但票房与口碑双输,压根没人在意他的存在。影响力略等于无。
那时候,香港动作片领域最厉害的人物,依旧是刘家良。刘师傅,身为洪门正宗,他的电影基本上原汁原味,很符合武学正统,因此一向为业界内所看重。
刘师傅掀起的功夫片风潮,使得当时的动作片都在挖掘各种拳术。刘家良自己就在一系列影片里,展开深入挖掘,像《陆阿采与黄飞鸿》展示了“洪拳”,《少林三十六房》与少林搭棚大师展示了“少林拳”,《螳螂》展示了“螳螂拳”,《疯猴》展示了“猴拳”,《五郎八卦棍》展示了“杨家枪法”,《十八般武艺》展示了多种兵器的使用方法。这对于后世了解早前存在的拳术与功法,很有帮助。刘家良还是很有想法的,做的事也很有意义。
在刘师傅的影响下,洪金宝通过《赞先生与找钱华》,充分展示了“咏春拳”,甚至拍成了咏春教学片。刘家荣通过《搏命单刀夺命枪》将“单刀与长枪”进行了充分挖掘。袁和平则通过《蛇形刁手》将“蛇形拳”进行了挖掘,通过《醉拳》展示了“醉拳”。吴思远通过《鹰爪铁布衫》展示了“鹰爪功与铁布衫”。
即便是成龙,在罗维影业时,也通过《少林木人巷》挖掘过少林功夫里的“木人巷”与“醉拳”。而且在《蛇鹤八步》里挖掘过“鹤形拳”。他的导演处女作《笑拳怪招》,也是在挖掘“形意拳”。
到了嘉禾,首导《师弟出马》,成龙依旧在挖掘功夫片的大潮里打转,特意从民间“奇门”功夫里挖掘出了“三十六板凳”、“烟筒功”、“扇子功”、“裙底脚”出来,将他们搬到了大银幕上,很有刘家良发掘传统功夫、弘扬传统武学的卫道精神。而且,《师弟出马》里还将民间已经有所紊乱的舞狮传统搬上了银幕,而且严格遵循旧制,很有一种电影人的使命感在里面。
这样的成龙,尽管是在跟风,但也是值得尊敬的。
到了《龙少爷》,成龙已经开始了革新,相对于《师弟出马》,他在自己的第二部嘉禾作品里,所做出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他选择抛弃《师弟出马》的成功经验,抛弃自我,抛弃传统功夫的硬桥硬马和古板的一招一式,开始引入现代的体育动作到动作片里,把体操、极限运动引入镜头里,把一些西方动作元素引入东方传统里。
所以,他在形式上继续挖掘展示岭南文化里的大场面“踢毽子”、“抢包山”,但实际上“踢毽子”他采用了足球运动规则进行开战,而“抢包山”抢着抢着最后变成了美式橄榄球运动。
但是,限于水平及视野的限制,这种改变只是在旧套子里加入新元素,观感上并没有真正改变,因而看点并不足。
尤其是在旧式功夫片日渐衰落的局面下,任何挣扎其实都是徒劳的。
《龙少爷》整体看起来,依旧是传统的民国功夫片,这股风潮从李小龙开始刮起,尽管时间上从《精武门》上映的1972年到《龙少爷》上映的1982年只有10年时间,但是在日新月异的香港电影界,这个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尤其是在新浪潮的冲击之下,这种传统功夫片就更显得陈旧不堪,不经看。
所以,尽管《龙少爷》的票房不错,毕竟拿下了票房亚军,但成龙自己都觉得这是一部失败之作。
第三,题材和格局。
同样还是以《最佳拍档》作为对手,实际上,成龙对于自己渴望“革命”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
他所做出的改变不可谓不大,只是他选错了对手,他选择了刘家良这位前辈,和他代表的旧邵氏电影作为基础来进行革命。
如上所云,他在大场面之中融入了很多新式的规则与玩法。但是,这远远不够。
旧房子再怎么粉刷,也刷不成新式的阁楼。
这就是成龙的“变”与“不变”。
只是,他的求“变”,碍于文化水平,这种“引入”的渐进式改革显得非常不彻底。
最重要的是,他选错了对手,他选择了刘家良这位前辈,和他代表的旧邵氏电影做为基础来进行革命。但实际上时代已经是“新浪潮”来袭,麦嘉、徐克身上的好莱坞优势,属于降维打击,对于老派动作片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
所以,在《最佳拍档》面前,《龙少爷》脆败。
但是,年轻的成龙很善于学习,从1982年的《龙少爷》到1983年的《A计划》,从老派旧式功夫片到现代时装动作片,这种转变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起码,从票房上看,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无缝衔接。
原本,按照成龙自己的想法,他在《师弟出马》里发掘了岭南文化里的“舞龙狮”文化的精髓,在《龙少爷》里又发掘了岭南文化中的“踢毽子”、“抢包山”,第三部及第四部就该去发掘“游神”乃至“赛龙舟”了。可是,《最佳拍档》的当头一棒,让成龙果断抛弃赛道,放弃了挖掘岭南文化这一赛道,而是迅速转向,不再追求挖掘功夫,而是挑战现代动作,不再硬桥硬马,而是讲究动作的高难度为新的卖点。
一个崭新的成龙,即将横空出世。一个后人所熟悉的成龙,才真正到来了。
这部片,就是《A计划》。
成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A计划》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
《A计划》对于“成龙电影”,对于“成龙风格”,究竟起到决定性作用,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小风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