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2025年战争类型片的突破性作品,A24出品的《战·争》以近乎残酷的写实主义重新定义了战争电影的美学边界。影片改编自前海豹突击队成员雷·门多萨的真实经历,将镜头聚焦于2006年伊拉克拉马迪战役中一支海豹突击队的生死突围。在95分钟的片长里,导演亚历克斯·加
作为2025年战争类型片的突破性作品,A24出品的《战·争》以近乎残酷的写实主义重新定义了战争电影的美学边界。影片改编自前海豹突击队成员雷·门多萨的真实经历,将镜头聚焦于2006年伊拉克拉马迪战役中一支海豹突击队的生死突围。在95分钟的片长里,导演亚历克斯·加兰与门多萨以纪录片式的冷峻笔触,剥离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叙事,转而呈现战争对人性的碾压性摧毁。
影片以“他们的记忆”开场,这个简短的标题卡如同手术刀般划开历史的表皮,暴露出战争记忆的主观性与碎片化。海豹突击队Alpha One小队在执行监视任务时突遭数倍于己的敌军围攻,被迫退守一处民宅。导演刻意省略了士兵的家庭背景与情感铺垫,直接切入战场的物理空间——狭窄的房间、飞溅的墙灰、不断消耗的弹药,构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生存牢笼。这种叙事策略暗合了战争的本质:在枪林弹雨中,个体身份被简化为“幸存者”与“尸体”的二元对立,人性的复杂维度在生存本能面前土崩瓦解。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战争伤害的呈现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创伤。当伊拉克母亲在炮火中嘶喊“为什么”时,士兵们的沉默构成了最尖锐的反战宣言。导演通过美军士兵的主观视角,刻意回避了战争的政治背景,却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殖民战争的荒诞性:被占领的民宅中,伊拉克儿童的玩具散落一地,与士兵们冰冷的枪械形成残酷对比。这种“去政治化”的叙事引发争议,但也恰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困境——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都沦为暴力机器的牺牲品。
影片的艺术手法强化了这种伤害的真实性。摄影师采用相对稳定的手持镜头捕捉战斗细节,既保留了战场的临场感,又避免了过度晃动带来的审美疲劳。音效设计尤为突出,战斗机的呼啸、子弹的破空声、伤员的呻吟声构成了立体的声景,观众仿佛与士兵共享同一份听觉恐惧。这种“去音乐化”的处理,让战争的原始暴力得以不加修饰地呈现,与传统战争片的史诗配乐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影片并非没有缺憾。对伊拉克平民的刻画仍停留在符号化层面:被误杀的翻译官没有姓名,惊恐的伊拉克家庭仅有几句模糊的台词。这种视角的局限性,使得战争伤害的呈现偏向单向度,未能完全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但或许,这正是导演刻意为之的叙事策略——通过士兵的主观记忆,呈现战争的片面性与不可知性,正如蒂姆·奥布莱恩在《他们携带的东西》中所言:“在战争故事中,真相与虚构的界限永远模糊不清”。
《战·争》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传统战争片的情感代偿。没有凯旋的欢呼,没有英雄的勋章,只有士兵们在废墟中颤抖的双手与空洞的眼神。当片尾字幕亮起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对胜利的歌颂,而是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质疑——那些被炮火摧毁的生命,无论是美国士兵还是伊拉克平民,都在证明同一个真理:战争从未有过赢家,只有幸存者带着残缺的灵魂,在记忆的深渊中永远徘徊。这种对战争伤害的冷峻剖析,使其成为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战争类型片的又一座里程碑。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