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情感丰沛,有人薄情寡淡,有人单纯,有人圆滑,有人心怀慈悲,有人奸恶混账,有人伤春悲秋,有人气吞山河,不一而足。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天地万物,各有所依。
有人情感丰沛,有人薄情寡淡,有人单纯,有人圆滑,有人心怀慈悲,有人奸恶混账,有人伤春悲秋,有人气吞山河,不一而足。
本文想来谈谈,导演郑保瑞,以及他的“西游”系列电影。
有些扼腕之叹。
孙悟空。
问道长生、反抗天庭,在五指山下被压足五百年,而后踏上漫漫取经路,护唐僧、斗邪魔、踏平坎坷,最终取得真经。
经过无尽岁月的洗涤与流转,他早就并不单只是一个,存在于传说中的虚幻妖神。
而是国人心中的英雄。
且不但中国人热衷,外国人也同样对他兴趣极大。
比如《功夫之王》这部电影,不但撮合了成龙与李连杰两大功夫巨星的唯一一次合作,更也来解构了一把孙悟空的故事。
然神话也有两面。
比如来看看《黑神话:悟空》。
“黑神话”这个词,已经昭示了某种奇思,它脱胎于传统,却实际上是一种“离经叛道”和对传统的另类解构。
也恰恰反而或是,“西游”的本来面目。
在原版故事中,妖怪来了,有悟空,肚子饿了,有悟空,八戒撂挑子了,还有悟空,师徒四人一路虽风餐露宿,却也其乐融融。
但如果直入魔神的世界,画风陡转。
大魔横行、正邪难辨、尸山血海、无尽暗黑,如果没有足够的桀骜、智慧与横压邪祟的本领,连在彼方立足都难,更遑论,要走过漫长又危险到令人绝望的取经路。
暗黑一面,似乎更有着某种,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黑神话:悟空》全球大爆。
昔年,星皓影业曾放出豪言。
他们将“投资三十五亿,以两年一部的速度,拍摄‘西游’电影七部曲”。
现实则是,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摸索开局,经《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回暖止跌,至《西游记女儿国》忽止。
雄心壮志,终究落空。
他们找来掌镜的人,是郑保瑞。
此人是香港影坛仅存的“硬派”导演,以电影作品来说,既有陈木胜导演的力道万钧,又有银河映像的暗黑和热血,不循常规、癫狂骇人、怒发如狂。
也就或恰可以“黑神话”风格,来做一场类比。
笔者记得,昔时拍毕《西游记之女儿国》,郑保瑞回到香港,去筹拍《智齿》。
此期间,他大概说过这么一番话,拍了几部“西游”电影,只能说,赚了一些钱,但拍得不好,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
他想拍的是什么?
当然是,形同崩溃的《狗咬狗》、肮脏混乱的《智齿》和刚猛热血的《九龙城寨之围城》等类型电影。
星皓其实颇能识人。
回到星皓的“西游”电影。
以笔者来看。
首作《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不但确实剧情魔改,且加入了不少港式“无厘头”作风,也无论特效还是剧情,都颇为粗糙,《西游记女儿国》则看似华丽和别有匠心,实际上主客颠倒,枝蔓丛生。
这两部电影,被贴上了“烂片”的标签,没什么话可说。
但那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则赫然已可称,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最强的一部“西游”电影。
因为无论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还是《西游·降魔篇》,都在荒诞一途狂奔,《功夫之王》则不但骨子里是好莱坞电影,也仅披了一层东方神话的皮,自以为是。
余者可略。
而以核心人物来讲,郭富城饰演的这一版孙悟空,桀骜无匹、气场如山,更不但仍保有重情重义的秉性,也有洞穿虚妄的智慧,以及通天彻地的本领,且摆脱了对六小龄童流派的简单模仿,当得一句喝彩。
可惜不能再续。
说来好笑。
有些人以为,演孙悟空,就是上去“呲牙裂嘴”一番就可以。
其实,大家不妨将中外各版“西游”电影放在一起,略作对比,就知道其间的天差地别,绝对不止以道里计。
而经星皓影业的三部“西游”电影下来,郑保瑞因首尾两部作品口碑被诟病,心灰意冷,郭富城则因拍《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严重损伤了皮肤,也心有余悸,恐怕再不能见二人,在该系列电影当中重聚了。
故有扼腕一叹。
来源:唐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