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上映的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真是不少,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女性所追求的平等和权力,必须以内核稳定为前提。
文 | 米粒妈
最近上映的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真是不少,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都在反复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女性所追求的平等和权力,必须以内核稳定为前提。
大家可以自我检视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是否都来自于自己的内核不稳?
定义我都给大家用deepseek生成出来了:
有没有发现?当你能够真正做到内核稳定,克服以上这些焦虑,就真的没什么烦恼了。
前段时间给大家介绍的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很多粉丝都表示超好看
《豆瓣9.4分,拿下19项提名:我以为她是要逃跑,其实她是去战斗》;
还有最近上的马丽新片《水饺皇后》,也是老母亲看后必哭的存在
《丈夫不辞而别另娶她人,她带俩娃开启自己的商业帝国》。
米粒妈有个朋友刚好是二胎妈妈,她老公很忙,基本上属于丧偶式育儿。
她跟我说她看完《水饺皇后》之后,眼睛都哭肿了,走出电影院眼睛肿得跟桃一样,还一手拎着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俩孩子完全没哭,并表示无感。所以有时候说真的,有些共鸣只有经历过才能懂。
很多姐妹也在后台建议我再多推荐些女性主义电影,因为这真的是内核不稳时的药。
今天这篇我就给大家找来了五部,都特别有助于稳定内核,建立边界,价值重构。
家庭、职场与社会规训对我们施加了太多压力,它要求我们既得是好妈妈、好员工,又得是好妻子、好女儿。
但别忘了, 我们首先是自己。对我们来说,保持主体性与生命力,才是当务之急。
弗里达
《弗里达》是米粒妈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刷的佳片。
弗里达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极有魅力的墨西哥女画家,钟楚曦在电影《好东西》里cos过她的形象,《寻梦环游记》里也有致敬她的内容。
(《好东西》影评戳这篇《《好东西》:女性主义终于进入next level了》)
《弗里达》是一部传记电影,讲述的就是弗里达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弗里达出生在墨西哥的一个中产家庭,18岁时,她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身体受到了重创,脊椎、腿和骨盆等多处骨折,内脏也严重损伤,车祸的后遗症让她从此与病痛相伴。
在长达18个月的康复期间,她以画为伴,母亲给她在病床上挂了一面镜子,这也成为她自画像的灵感之源。
康复后的弗里达对绘画充满热情,她的画作充满情感和痛苦的表达,同时又展现出无尽的活力与激情。
她常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象征符号来描绘自己的形象,表达对生活的痛苦挣扎以及对希望的追求。
1928年,弗里达进入墨西哥国立预科学校学习,与画家迭戈相遇,结为夫妻。
尽管迭戈比弗里达大20岁且是到处留情的260斤风流才子,但弗里达依然追随内心选择了他。
他们的爱情有点像波伏娃和萨特,灵魂贴得很近,但肉体却又无法忠诚。于是相爱相杀,分分合合,既无法好好生活,也无法离开对方。
弗里达和迭戈的婚姻正值墨西哥的动荡时期,他们共同的艺术热情和政治信仰使两人保持了长久的伴侣关系。
他们既是革命同志,又是最好的朋友,既是伴侣,也是相互成就的艺术知音。
弗里达的感情世界复杂多样,除了与迭戈动荡的感情外,她也有好几段感情纠葛,其中还有男有女。
这些情感经历都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将自己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都融入到了画作中。
比如她经历了流产大出血之后,创作了举世闻名的《底特律的流产》:
还有名画《只是轻轻刺了几下》,描述的其实是她在报纸上看到的家暴新闻。一个男人用匕首刺了妻子22刀,当法官问他时,他却说“只是轻轻刺了几下”。
她很先进,很超前,尽管后来她被病痛折磨得支离破碎,却依然画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刻。
她把肉体的苦难都转化成超现实主义的自画像,精神内核强悍,一生不屈不挠。
她绝对是先锋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她的故事很动人,演员也很美,这部片值得反复刷。
时时刻刻
这部片是平行时空的表达手法,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故事,串联起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追问。
这仨人分别是1923年的英国作家伍尔夫、1951年的洛杉矶主妇劳拉,和2001年的纽约编辑达洛维。
伍尔夫是妮可·基德曼演的,我在这篇文章里还提到过
《妮可·基德曼57岁再封后,渡完情劫,满血复活》。她画完了特效妆真的很“伍尔夫”,可以说完全没有妮可本身的影子。
在平行时空的“一天”,作家伍尔夫正在创作小说《达洛维夫人》。
她被精神疾病困扰,丈夫将她“保护”在乡间疗养,但她渴望回到伦敦寻找创作灵感。看似平静的生活下,她内心的疯狂如同即将决堤的洪水。
洛杉矶主妇劳拉过着标准的中产生活,却在阅读《达洛维夫人》时突然崩溃。
她开车到旅馆试图自杀,却在摸到腹中胎儿时收手。最终她抛下家庭独自离去,成为儿子理查德一生痛苦的根源。
彼时,纽约编辑达洛维,为罹患艾滋病的前男友理查德筹办派对。
当理查德在遗弃自己的的母亲劳拉面前跳楼后,劳拉终于直面自由与责任悖论的难题。
电影最震撼的是三位女性如何挣扎着“呼吸”。整部片给人的感觉非常窒息,感觉一直处于一个溺水状态。
她们三个身上,或多或少你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令她们痛苦的困境,也正是我们的困境。只是她们更强烈,更敢于直接地面对和试图解决这些痛苦。
伍尔夫选择死亡不是懦弱,而是用最激烈的方式宣告对自由的掌控;劳拉的逃离看似自私,实则是从“完美主妇”标签中撕开一条生路;达洛维最终在理查德死亡后,从“为别人而活”的惯性中觉醒,学会接纳生命的残缺。
影片用买花、做饭、聚会这些琐碎日常,揭开了女性被忽视的精神困境。
伍尔夫的丈夫以为搬离伦敦能治愈她,却不知她需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劳拉的丈夫觉得物质富足就是幸福,却看不到妻子在厨房暗自吞药;达洛维的女伴以为同居就是爱情,却没发现她用忙碌掩盖空虚。
三个时代看似进步,但女性始终在他人期待与自我实现间撕扯。
每个女人都在用一生回答:“我要自己去买花”背后的深意,那是挣脱束缚、找回生命主动权的宣言。
片中有伍尔夫的名句——达洛维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
这句话相信大家在很多文创周边、帆布袋子上都看见过,它是当今女性主义宣言的爆款文案,所以你得知道它的出处。
托斯卡纳艳阳下
这部片抛开别的不谈,风景是真的绝。托斯卡纳的意式风情拉满,绝对的洗眼睛,让你立马种草意大利旅行。
影片讲述了一位中年女性在人生低谷中意外重启人生的故事,用意大利的阳光与烟火气治愈了现实的伤痛,传递了关于自我救赎与生命韧性的深刻思考。
35岁的女作家梅斯遭遇婚姻背叛与创作瓶颈,生活陷入泥潭。她去托斯卡纳散心,被一栋破旧乡间别墅吸引,冲动买下这栋300年历史的老宅。
从翻修房屋的琐碎工程开始,她结识了波兰装修工人、热情邻居、优雅老演员凯瑟琳等形形色色的人,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期间她与意大利古董商马切罗有过短暂浪漫,却在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再次心碎。
兜兜转转,她在帮助邻居女儿争取爱情、见证好友生子等经历中,意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她一共俩愿望:举行一场婚礼和拥有一个家庭。
本以为爱情关系中充满背叛,目标无法实现了,但一向冷淡的邻居老头提醒她说:你计划的两项目标其实都实现了。
她一想还真是,邻居家女儿确实在她的帮助下举行了婚礼,好友也顺利生产,成了单亲妈妈,来老宅跟她一起生活了。
影片的精髓,就是告诉你要跳出单一维度去理解生活,因为生活的答案不在计划中。
影片最动人的不是爱情线,而是对如何重建破碎人生的探讨。
当梅斯放弃对“幸福标准”的执念,允许生活自然流动时,愿望反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
这部2003年的电影到现在仍然不过时,因为它戳中了现代人的集体焦虑:当计划崩塌时,我们能否像托斯卡纳的向日葵一样,相信阳光总会到来?
永不妥协
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故事的原型女主还在里面客串了几个镜头。
这部是茱莉亚·罗伯茨演的,她在这里面真的是美艳动人,应该算是她的颜巅时期了。
影片讲述了一位单亲母亲在人生谷底逆袭的故事,用炽热的信念撕破了资本巨头的谎言。
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埃琳离婚带仨娃,车祸败诉后连买汉堡的钱都没有,属于一个天崩开局。
走投无路的她硬闯律师艾德的办公室求来一份打杂工作。在整理文件时,她敏锐发现小镇居民癌症高发与电力公司排放剧毒六价铬的关联,从此踏上“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征途。
影片最动人的不是法庭交锋,而是埃琳如何用“市井智慧”瓦解体制傲慢。
她穿着低胸装说服水利局官员调档案,用母亲的身份与受害家庭共情,甚至带着孩子挨家挨户收集签名。
一个被生活反复捶打的女人,依然敢对着世界喊“去他妈的正确”。这种混杂着生存本能与社会责任感的行动力,正是最强悍的女性内核。
她教会我们:正义未必需要学历或资源,有时候只需要像野草一样疯长的生命力。
当她开着破车冲进夕阳,车后座是哭闹的孩子和成堆证据,这个画面构成了最生猛的宣言——在生活的泥潭里,不妥协本身就是尊严。
这部是个大爽剧,女主穿衣自由,怼天怼地强悍无比,霸气逆天,十分超前。
坠落的审判
这一部真的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内核稳,也是可以反复刷的一部。
它斩获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故事情节简单但异常深刻,导演的叙述不偏不倚,但赤裸裸地揭示着婚姻中的那些琐碎的、相互怨恨的细节。
我只能说太棒了,如果这5部里只挑一部看,我建议你看这部。
故事线就是德国女作家桑德拉与法国丈夫塞缪尔、视障儿子丹尼尔隐居在阿尔卑斯山间。
某日,塞缪尔从家中阁楼坠落身亡,现场仅有的线索是循环播放的音乐与雪地血迹。
因缺乏目击者,桑德拉成为谋杀丈夫的头号嫌疑人。
几场对女主的法庭审判,让我们见识到了她令人叹服的情绪掌控力与深度思考力,呈现了一个兼具理性锋芒与人性温度的现代女性形象。
片中的女主是事业型女强人,丈夫成就不高,反而是带娃的家庭煮夫。
他内心嫉妒妻子能够写出畅销书,自己却写不出来。他对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和无能难以接受,于是总是暗戳戳怨恨着妻子。
片中一段被公布出来的吵架录音,绝对是我们日常居家吵架拌嘴的教科书式教材
面对丈夫充满攻击性的指责与情感绑架,桑德拉展现出外科手术般的冷静。
她始终紧扣问题核心,用“课题分离”原则将丈夫的抑郁归因与自我价值切割,明确指出:“你去写作从来无人阻拦”。
当对方陷入循环抱怨时,她以递进式的逻辑层层击破借口,如同剥开洋葱般揭露本质,这种在情感漩涡中保持思维清晰的能力,是情绪稳定的高阶形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她所经历的误解和审判,换作内核不稳的女性早就哭晕一万遍了。但是她尽管芒刺在背,也依然能维持稳定的情绪和卓越的思考能力,真的很厉害。
桑德拉这一角色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她打破了“情绪稳定=情感淡漠”的刻板印象。
她允许自己在深夜的车里崩溃痛哭,却始终握紧理性的罗盘;她接纳作为人的脆弱本能,却从未放弃独立思考的主动权。
这种糅合了坚韧与柔软、智慧与温情的现代女性力量,让我们看见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压抑风暴,而是成为风暴眼中永恒的平静。
最终她被宣告无罪,凭一己之力捍卫了自己的权益,也证明了一个核心点:她不欠丈夫和这个家任何东西。
答应我,一定要看!!!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