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文在北影节上说,如今电影技术进步巨大,但有些人却用它来拍屎。
姜文在北影节上说,如今电影技术进步巨大,但有些人却用它来拍屎。
《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四季就证明了这句话。
保守、陈旧、炒冷饭、滥用流量密码、重复叙事。
直接从第一季的9.2分,跌回到4.9。
真实质量当然不至于这么差,但这个分数表达的是观众对创意流失的巨大失望。
第一集《无法停止》
大卫·芬奇执导的木偶动画,复刻红辣椒乐队演唱会现场,但纯粹是技术层面的炫技,没有任何叙事及情节推进。
明明片长只有6分钟,却看得很漫长。
感觉像是大卫·芬奇的一个视觉技术实验短片而已。
第一集就劝退观众。
对比第一季《证人》的莫比乌斯环式哲学实验,本集彻底沦为炫技的牺牲品。
第二集《迷你第三类接触》
延续第三季《迷你亡灵之夜》的微缩模型与移轴摄影。
这一集勉强可看,讲的是人类因傲慢引发星际战争,讽刺人类中心主义,结尾让地球像一个屁一样被放掉,也很讽刺。
但整体还是太短太简单了,很多创意和思路根本没空间展开,比如外星人为什么喜欢捅屁屁?
可以拓展为一个电影剧本。
第三集《蜘蛛玫瑰》
很像是AI写出来的剧本。
在一次偏远的小行星采矿作业中,一位悲伤的女机械师找到了一个新的同伴,并有机会向杀害她丈夫的凶手复仇。
有改造人(机械师),有萌宠,有“母爱伟大”的隐喻,又堆了大量唬人但没有意义的科幻词汇。
各种流行元素拉满。
而且,幻想一个机械人拥有类似“母爱”的感情,总感觉这是碳基生物的幻觉吧?
第四集《400街区男孩》
红黑对比强烈的赛博朋克美学,战斗分镜很出色。
游戏感十足。
末日世界,三个仅存的黑帮势力联手对抗毁灭世界的巨型小男孩怪物。
寓意也很直接,如何打败越来越多的巨婴?那只能用直接的暴力吧。
看个打斗和画风。
不如第二季《突击小队》中“永生与生育”的哲学思辨震撼。
第五集《又一庞然大物》
又又又是猫+机器人的设计。
故事设计也很陈旧,宠物和家里的机器人联合,开始毁灭愚蠢的人类。
9分钟的片长,概念和世界观刚刚立起来就戛然而止了。
不如第一季《三个机器人》。
如果拓展成30分钟,或许有点意思,好吧,也没多大意思。
第六集《骷髅地》
真人动画短片,可能是本季最有信息量的剧本,但10分钟的时长限制这个故事发展。
被信仰感召的外星人遇到突然复活的海豚,他们原本觉得人类不错,但海豚却告诉外星人,人类正是海豚最大的杀手。
于是外星人开启毁灭地球行动。
宗教仪式与海豚特效结合,诡异的叙事氛围也有代入感,但就这几分钟的时长,能拍个啥呢?
第七集《暴龙的尖叫》
又是几乎没有故事一集,开场就是打打打一直打到结尾。
讲的是一个女战士斗恶龙的故事。
而且,一个纯西式的故事角色讲中文显得很奇怪,更无语的是,把女战士画的几近裸体,要知道这种画风还是包裹在性别议题内的。
虽然动作设计不错,一些镜头语言也可以,但我还是看到一半就想快进,明明只有15分钟的长度。
不如第一季《桑尼的优势》中性别议题的尖锐。
第八集《奇客如何信教》
值得拓展为恐怖长片的一集。
讲述一群飞行员轰炸了一家教堂之后,开始被堕落天使报复的故事。
还是因为时长有限,所以,故事只能把重点放在不停的战斗上。
一个文本上很值得挖掘的本子,被战斗戏塞满。
可以对比一下第二季《溺死的巨人》中“神性世俗化”的隐喻。
第九集《智能设备愚蠢的主人》
有点意思,但也只属于“小段子”类的有意思,单独成集放在这么重磅的剧集里完全压不住。
黏土定格动画,故事可以看成是各路智能家电的吐槽大会。
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的科技依赖症。
但这几个吐槽真的构不成正式作品啊,放短视频平台最合适了。
第十集《他能悄悄靠近》
这一集挺好,一位被关在精神病院的诗人坚信撒旦想让他写一首毁灭世界的诗,唯一阻碍他的是他养的猫。
猫猫大战撒旦保卫世界,讨好性太强了。
所以,又是猫,没有猫就不会讲故事了吗?
总结来说,《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四季一直在重复三件事:
人类好坏,猫猫好棒,机器人好危险。
文本不够的情况下,只能靠密集的打斗、无度的卖萌,以及可有可无的大尺度来填充。
但再大的尺度,也掩饰不了创意的退步和保守。
来源:苦笑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