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技术逐步进入了国际影坛,不少制作人和演员开始联合抵制AI创作的影视剧作品,然而电影制片厂为了节省成本,管理层需要AI技术辅助电影的创作。《THR》的影评人亚力克斯认为,AI与人力完全可以共存,电影人不会因此事业,实际上《X战警》的后面几部系列,已经采用了A
AI技术逐步进入了国际影坛,不少制作人和演员开始联合抵制AI创作的影视剧作品,然而电影制片厂为了节省成本,管理层需要AI技术辅助电影的创作。《THR》的影评人亚力克斯认为,AI与人力完全可以共存,电影人不会因此事业,实际上《X战警》的后面几部系列,已经采用了AI创作的理念,亚力克斯觉得迪士尼需要AI的力量。首先,迪士尼的工作量很大,MCU工作组的人力资源肯定不够,尤其是凯文费奇不太喜欢更换导演,那么此类作品肯定需要AI的力量——不仅能够节省科幻片的预算,还能节省创作时间和精力,让创作团队和演员阵容更加轻松,有利于维护漫威影业的良好氛围。
再者,亚力克斯提到了大型影业的创作结构复杂,娱乐部门众多,每一个部门的想法不同。为了避免导演组陷入“选择困难症”,AI技术可以帮助电影人做出合理的选择,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也就是说AI的力量还能维护导演组的团结。不过,亚力克斯在行业论坛上强调,迪士尼需要建立"AI伦理白皮书",《星球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于是,亚力克斯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星战》的亲和力何去何从?从后传三部曲就可以看出,《星战》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亲和力,变成了纯粹的战斗作品,这一点在《原力觉醒》的身上特别明显。那么此类影片的亲和力何去何从?《星战》系列亲和力的流失,本质上是创作逻辑的失衡。
当光剑对决与飞船追逐成为叙事的唯一驱动力,角色便沦为特效的附庸。后传三部曲中蕾伊与凯洛·伦的关系发展犹如被引力井拉扯的陨石,始终在"打斗-和解-再打斗"的循环里空转,那些本该充满烟火气的瞬间——比如《星战》当中千年隼船员围坐分食太空压缩饼干的诙谐,或是绝地学徒在训练中笨拙出糗的温情——都被湮没在激光炮的炫光里,这种困境其实藏着转机。在迪士尼+推出的《曼达洛人》剧集中,尤达宝宝用原力偷吃饼干的小动作,让银河系的残酷法则突然有了温度。这提醒我们:科幻史诗的亲和力往往藏在微观叙事里。
未来《星战》的创作者或许需要重新发现"原力的亲和力"。绝地武士也需要修理故障的光剑,走私者也会为燃料账单发愁,当银河系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生活的褶皱产生共振时,那些穿越超空间的情感联结才会真正形成。亚力克斯进一步思考,AI在迪士尼的应用远不止于解决人力短缺或决策矛盾。他认为,AI可以成为创意孵化的催化剂——通过分析全球观众的海量观影数据,AI能精准捕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偏好,为《星球大战》新系列设计更符合亚洲市场的光剑打斗场景,或为《冰雪奇缘3》的冰雪魔法特效生成兼具北欧神话底蕴与当代视觉潮流的方案。这种数据驱动的创意辅助,既能保留迪士尼"故事为王"的传统,又能避免《花木兰》真人版因文化理解偏差导致的尴尬。
更重要的是,AI能重构迪士尼的工业化流程。当《阿凡达3》需要同时协调新西兰实景拍摄、洛杉矶动作捕捉和班加罗尔的后期团队时,AI调度系统可以自动优化跨国协作的时间线,甚至预判天气对拍摄进度的影响。而在动画领域,AI渲染引擎能根据分镜脚本自动生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测试片段——让导演在宫崎骏手绘风与皮克斯立体风格间快速比对,将原本耗时的风格探索压缩到几小时内完成。 所以说,亚力克斯觉得迪士尼需要AI的力量。不过亚力克斯也意识到潜在风险。他在备忘录中特意标注:"AI必须始终作为工具而非创作者。"
他设想建立"人类-AI双盲评审机制",所有AI生成的剧本段落都需混入人工创作内容,由创意委员会无标记审核,以此确保迪士尼作品始终流淌着人类的情感温度。毕竟,《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仰望星空时的孤独感,或是《寻梦环游记》中万寿菊花瓣桥上的亲情,这些触动心灵的魔法,永远需要人类亲手点燃。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观察到,在《曼达洛人》虚拟制片中,实时渲染技术已让导演能像指挥家般"看到"尚未完成的特效场景,这种即时反馈极大释放了创作想象力。而对于动画电影中繁琐的中间帧绘制,AI工具"Deep Canvas"正帮助迪士尼元老们将《狮子王》手稿时代的艺术直觉,转化为数字时代的创作效率。
来源:存存漫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