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谈 | 《爱乐之城》——当孤独编成一段遗憾而璀璨的爵士变奏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22:26 3

摘要:明媚耀眼的阳光、五颜六色的汽车、多才多艺的人们、即兴华丽的旋律……这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开片为来自世界各地观影人展现的“天使之城”洛杉矶的初印象。也许在幕布揭开之初,并没有人料到这部处处谈论着爵士乐、梦想与爱情的歌舞电影将在一幕幕人物故事

明媚耀眼的阳光、五颜六色的汽车、多才多艺的人们、即兴华丽的旋律……这是《爱乐之城》(《La La Land》)开片为来自世界各地观影人展现的“天使之城”洛杉矶的初印象。也许在幕布揭开之初,并没有人料到这部处处谈论着爵士乐、梦想与爱情的歌舞电影将在一幕幕人物故事的推进、线索的暗示等诸多“不起眼”的细节处,悄悄写下对于孤独与人生思考的二重奏。

《爱乐之城》上映于2016年,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以对音乐与梦想的深刻刻画闻名。他凭借《爆裂鼓手》(2014)崭露头角,而《爱乐之城》则奠定其好莱坞新锐导演地位。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和艾玛·斯通(Emma Stone)贡献了极具专业水准与化学反应的表演。Ryan Gosling饰演的爵士钢琴家塞巴斯汀忧郁而倔强,Emma Stone则将逐梦演员米娅的脆弱与坚韧完美融合,两人均以细腻演技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灵魂。《爱乐之城》横扫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6项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并斩获金球奖7项提名全中、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等荣誉。影片以14项奥斯卡提名追平《泰坦尼克号》纪录,成为影史经典。这部影片还对传统爵士乐与现代融合爵士、即兴与规则进行了探讨,爵士乐作为文化符号展现着这个时代艺术的流变与传承。此外,该片的主题曲《City of Stars》的各种变奏也十分精彩,忧郁的、明快的、惆怅的各类变奏在反衬人物心情、推向剧情高潮、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爱乐之城》讲述了怀揣演员梦的米娅与执着于复兴爵士乐的钢琴家塞巴斯汀在洛杉矶相遇相爱的故事。两人在追梦路上相互鼓励,却也因现实压力渐行渐远,最终各自分开。多年后在“Seb’s”——这个用她曾勾勒的霓虹招牌与他的名字共同铸就的爵士俱乐部里再次相遇,米娅与塞巴斯汀在《City of Stars》的旋律后久久对视,以蒙太奇视角呈现“另一种可能”的圆满,将遗憾与成长写尽。

初次看完《爱乐之城》,也许留给观影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结尾那一颗穿越了时光、重写追梦之路,而后又回到灯光暗下的俱乐部、两人在心有灵犀的对视中沉默地告别的镜头。曾经那样相爱、那样志同道合、那样了解彼此的伴侣以放下对彼此的执着与缘分为代价,选择走向各自的梦想。这是一段互相成全的爱情,也许带着不甘与不舍;但放手让对方去找寻想要的生活,已是当时能做出的最理性选择。而正是这种不同于一般“HE”(Happy Ending)的爱情电影编剧,将这段深刻而释然的爱情在《Epilogue》(“终章”)的配乐回响中震动每一颗共鸣的心。

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或许观影的重心已经从这段令人感慨又有些遗憾的爱情转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探讨。开头充满活力与色彩的“公路歌舞”似乎昭示着洛杉矶这一“逐梦之地”的生机勃勃与机会的唾手可得。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却看到了男女主角在现实与理想中的反复挣扎与拉扯。塞巴斯汀坚持拯救濒死的传统爵士和即兴纯粹的演奏方式,即使因此被酒店开除也毫无屈服之意,这是他理想主义人格的呐喊与固执。而后为了生活现状得以维持,他选择加入流行乐队,弹奏合成器爵士;现场氛围与歌曲热闹无比,但米娅在人群中不断后退的步伐已然揭示了她对于爱人任由他的艺术灵魂被商业绞杀的慌张与无奈。这,则是塞巴斯汀现实主义人格不得不做出的行为。米娅也同样在理想主义的燃烧与现实主义的打击中来回碰壁。她自编自演的独角戏售票仅个位数、在华纳片场咖啡店打工时受到与明星顾客的强烈对比……但她却在试镜的小台上唱出“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鼓舞而又震撼的歌词,这段长镜头中汗水与泪水的交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理想主义者最悲壮的控诉。

有人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我们的人生中要进行无数次理想与现实的抉择,而正是这些选择共同塑造了我们将活出怎样的人生。从某个角度来说,米娅和塞巴斯汀是幸运的,双方在影片最后所呈现的人生节点都与最开始他们的梦想遥相呼应。而作为没有主角光环、亦没有“上帝视角”的普通人,又有多大的几率、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做出多大的牺牲才能在现实的局限中实现最初的梦想。也许,我们需要理智而清醒地思考,怀揣理想主义者无畏而又纯粹的心的同时,也要兼具现实主义的考量与智慧,而后不断付出行动以达到目的。塞巴斯汀与米娅在悬浮于现实的乌托邦星空底下起舞,正是在向我们暗示,很多情况下理想主义只能存活于想象,现实需要妥协的智慧。

分析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博弈,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底色。有一个词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孤独。电影中的故事始于冬天,也终于冬天。在这样一个梦幻的星光之城的四季流转中,两位逐梦者从陌路到初始、从热恋到吵架、从分别到重逢,却也始终无法与孤独这个词相分离。米娅在看似灯红酒绿的派对中并没有融入,而是走向了昏红色灯光的卫生间里对着镜子独自唱着希望能找到适合她的方向与充满默契的人。塞巴斯汀在蓝调的渲染下独自走向码头,哼着“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繁星之城,你是否只为我闪耀),想要和素不相识的路人共舞,最后还是被路人的伴侣拒绝,留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到了影片末尾蒙太奇平行宇宙的狂欢幻灭后,米娅即将离开Seb’s时,从两人的对视到互相微笑点头致意,揭示了最深的孤独其实是曾经灵魂相认的同伴逐渐变为陌生人。

但是孤独并不一定代表着悲凉与缺陷,相反,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甚至是人生的本质;平静地去认知、去接受这一点,把握并珍惜与每一个有缘人灵魂与精神共鸣的瞬间,或许是面对这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的明智方式。塞巴斯汀与米娅在有意与无意之中都在贯彻这一点,无论是在山坡上共同跳的那段融合了踢踏舞、摇摆舞和芭蕾现代舞的舞步,还是从白天到黑夜穿梭在街道上的无话不谈,亦或是在不算宽敞的房子里合唱于双方有着独特意义的歌曲……这些时刻、这些瞬间、这些回忆都是在孤独中的一束光,给予在现实中又继续出发的勇气。最高级的亲密,往往诞生于承认孤独之后——那些未说出口的话、未完成的约定,会在心有灵犀又默契十足的刹那得到释然,并进一步感悟到以往孤独时刻有人曾与你共享过那份孤独所带来的力量,最后怀着平和、祝福、感恩的心去走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有网友评论《爱乐之城》:“蔡琴在《给电影人的情书》中唱道:‘以身外身 做银亮色的梦’,我觉得这一点电影做到了。真的身处一个美丽的梦境,不去想电影还有多久结束,又用了多少的经典,也甚至不去思考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只是单纯的跟着里面每一首歌曲去深入一段时光进入一个故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特殊魔力终于又一次回来了。”《爱乐之城》在120分钟内探讨了爱情、爵士乐、现实、梦想、孤独多个维度的概念,虽然在一些地方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歌舞叙事的割裂感、情感逻辑的争议等;但影片整体上瑕不掩瑜,是一部可以称之为经典的电影。

来源:音乐天地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