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深不见底的沉默——观日本电影《黑箱日志》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7 12:26 3

摘要:当戏院的灯光渐渐暗下来,电影银幕上,几句手写体英文显现出来。伴随着背景里,浮动着的幽蓝色的海平面和不停掉落的樱花瓣,似乎缓缓道来,“Now let me tell you my story.”接着,出现第一个画面,是导演本人伊藤诗织,面对手机镜头自述,就在她即

4月24日,导演伊藤诗织来到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与观众映后交流。(郭旭宏 摄)

当戏院的灯光渐渐暗下来,电影银幕上,几句手写体英文显现出来。伴随着背景里,浮动着的幽蓝色的海平面和不停掉落的樱花瓣,似乎缓缓道来,“Now let me tell you my story.”接着,出现第一个画面,是导演本人伊藤诗织,面对手机镜头自述,就在她即将28岁生日的五日前,2017年5月10日,她终于有机会讲出两年前发生在她身上那些可怕经历的真相,而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一段近十年的往事,制作成为一部真实影像——《黑箱日志》,2025年4月24日于香港正式上映。日本女记者伊藤诗织以第一身亲自报导,历经八年纪录搜证,以电影的力量撼动日本司法界、政界、警界、传媒以及全民舆论,横扫全球四十项电影大奖及提名,更大热问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

影片讲述的是,对工作充满抱负的伊藤诗织被于政界极有影响力的“总理御用记者”传媒高层性侵后,她一反性暴力受害者常态,直面自己的伤痛,不但以记者身份将整个调查过程细录成书,更执起镜头对准自己,成为日本史上首位公开指名性暴力罪行的女性。然身处性暴力罪行法例和舆论均不合时宜的日本,引起全国哗然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她的衣着举止以至诉求的内容。当鸡蛋遇上高墙,她决心以行动抚平自己的创伤,一系列的行动令人重新思考已过时的性暴力法例,为日本以至亚洲女性写下崭新的一页。

多重身份与个体处境

这个故事始于导演伊藤诗织的“记者”身份。2015年正值25岁的年轻记者,伊藤诗织为了日本TBS电视台驻华盛顿分社的外派工作,接受分社社长山口敬之讨论工作安排事宜的邀约,而不幸遭到社长山口的强暴。“记者”这个身份,是她遭遇不幸的原因之一,但亦正如导演所讲,15岁时,伊藤萌生出成为记者的梦想,去探索世间的真相。在自己身上发生可怕经历之后,这个身份也成为支撑她活下去、调查真相的强大动力。

之前都是作为记者去调查、采访他人,但这件事之后,伊藤诗织成为了新闻事件中的“受害者”、“被调查对象”。如何以记者身份的“第三只眼”去看整个事件的经过,尤其是当伊藤诗织自己成为事件中的中心人物,就十分考验其内心。

影片主要由两种拍摄方式的镜头组成。一种是伊藤诗织面对手机镜头的自述,一种是他人拍摄记录伊藤诗织的行为。这两种拍摄方式令观众感受到个体在追寻事件真相中的“一体两面”。当伊藤诗织面对手机镜头讲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时,我们或许可感受到个体的脆弱。但当我们看到画面中伊藤诗织不停在奔走维权,出席活动时,又能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此坚强。伊藤诗织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被更立体地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伊藤诗织执笔书写《黑箱》,手执镜头剑指整个日本社会,又增加了“作家”“导演”的身份,成为打破沉默的勇敢发声,揭发黑箱中的真相。此时,她又象是一个战士、英雄,面对不公,主动出击,追求正义。但在影片中,她所站立的位置又是权力低位者,这样的困境似乎又呈现出每一个普通人的处境。

社会文化与制度困局

影片开场,日本街道的空镜头里,观众可以看到一双双大脚走过,占满画面。步履不停的脚步,行色匆匆的人群,密密麻麻的穿着黑衫西服、脚踏皮鞋的上班族,构成了一幅社会图景。而就是在这样的日常尽然有序地进行着时,伊藤导演的发声打破了寂静。2017年5月29日,伊藤诗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实名公开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受害经历,宣告已向检方审查机构提交复议申告书。

伊藤导演在调查这件性侵事件时,多个社会层面存在的制度性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当她寻求警方的支援时,多次因为“证据不足”导致调查停滞。当追捕令得到审批后,却又突然终止逮捕行动;当她寻求法律援助时,检方与人民检察审查会判决本案以“不起诉”处分。而这起案件的罪犯——山口敬之,不仅因为其作为TBS高层、具有影响力的传媒人身份,更因为他有当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御用记者”的称号,其背后的大势力,决定了案件的走向。

百般无奈下,伊藤诗织用书写的方式来记录此事件,并于2017年10月出版了《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实告白》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同时,伊藤诗织意图向大众传达强暴受害者在权力傲慢的压迫下,还得面对法律及社会体制的不足——也就是“黑箱”——的残酷真相。“即使是小虾米对上大鲸鱼,也要奋力一搏,寻求真实与正义。受害者不可耻,该挞伐的是伤害的加诸者,性暴力,必须被终结。”

不仅如此,伊藤诗织的事件又被卷入政治旋涡。日本的图书出版商选择在大选前为伊藤出书,就此让选民们主动思考有所自觉。但安倍的再次当选,使得伊藤感到无力。甚至她还收到在野的新政党主动邀请,但伊藤并不想成为选战中的政治工具。

在这多方阻拦中,不乏来自同性的嘘声。有日本女性电邮伊藤“我家教很严,所以能避开这种事”、“身为女性,我以你为耻”……甚至有女性示威者冲其吼道,“你当自己是偶像吗?”还有女性长者带有标签性的话语,“伊藤诗织!是不是那个被强奸的女孩?”最令人伤心的,是来自家人的反对。如影片开场,伊藤的妹妹发来一段语音,劝她放弃,“你会被污名化”。

法律与人性的制衡

“强暴会杀害一个人的灵魂。”伊藤诗织如此说道。“性侵”从不只是关乎性别,背后指涉的是权力和暴力。透过《黑箱日志》,伊藤导演将自己变成事件的主动方,直面自己,直击事件,一步一步在破碎中实现自我重建;在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下,不断战斗。但或许,社会的改变就是倚靠这样的努力。

2017年6月8日,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日本众议院通过法案,决议修改自1907年以来未曾更动的性侵法律。该法案内容将“强奸罪”改名为“强制性交罪”,加重刑责。日本一百多年前制定的强奸罪相关法规,本质上并非保护受害者,而是为了女性的丈夫而设立。例如夫妻间无法成立强奸罪、或是男性受害者被排除在外等等,更象是在保护加害人。另一方面,传统日本社会认为,受害者应该符合沉默、感到羞耻、以泪洗面等等自我封闭形象。因为如此,造成了日本强暴犯罪仅4%的报案率,即是指,上万件强暴案件止于沉默、噤声与遗忘。

伊藤诗织如“鸡蛋撞高墻”的行为,令笔者想到作家村上春树2009年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在以色列出席颁奖礼的讲话:“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仍然要站在鸡蛋一边。”村上春树把体制比喻为高墙,而把鸡蛋比喻为每一个向体制抗争的平民百姓。“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面对体制高墙,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枚脆弱鸡蛋。“无论怎么看,我们都毫无胜算……但高墙是没有灵魂的,而每一个鸡蛋都有灵魂。战胜它的唯一可能,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灵魂彼此融合,所能产生的温暖。”

终于在2019年冬季,刑事法庭判决伊藤诗织胜诉。伊藤在法院外双手拉起“胜诉”的标幅,成为近年日本社会开始讨论女性议题以来,最具象征意义的追求正义的场景。

作者:郭旭宏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