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的动作喜剧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20:31 5

摘要:前文说到,成龙的导演技巧,还是在罗维门下时,与自己的贵人兼好友陈志华,一起打磨了《少林木人巷》《蛇鹤八步》《一招半式闯江湖》三部片,都是陈志华执导,成龙主演。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文说到,成龙的导演技巧,还是在罗维门下时,与自己的贵人兼好友陈志华,一起打磨了《少林木人巷》《蛇鹤八步》《一招半式闯江湖》三部片,都是陈志华执导,成龙主演。

罗维是著名的片场暴君,暴躁起来连李小龙都敢吼。成龙在他手下只能做乖乖仔,唯命是从。当然那些作品也都是失败的。

但是,罗维交给陈志华执导的几部作品就不一样了,因为陈志华不仅不强势,还与成龙建立了良好的友情关系,凡事商量着来。这也是,他们一起合作的《一招半式闯江湖》已经在有限范围内开始搞笑了,玩起了动作喜剧,但对于古板的罗维来说,这过于背经离道,以至于罗维看到后大怒,直接将这部影片雪藏了。直到成龙离开了罗维影业,罗维才废物再利用,从废片库里将这部他看不上的影片捞出来上映,收割了一笔票房。

由于罗维的限制,也由于陈志华的水平也确实有限,《少林木人巷》《蛇鹤八步》《一招半式闯江湖》三部作品也难言成功,依旧是失败之作。但是,聪明的成龙却从陈志华那里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导演。然后,还是在罗维的门下,他单独执导了《笑拳怪招》,一举拿下1979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出师了,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至于编剧,他加入嘉禾后,得到了邓景生,一举成为他的黄金搭档,为他之后一系列电影的故事都打下了基本保障。从1979年的《师弟出马》一直到2012年的《十二生肖》,两人合作长达30多年,这期间绝大多数成龙华语作品,编剧都是邓景生,妥妥的黄金搭档。

然后,他还在吴思远的思远影业门下,与袁和平一起打造了《蛇形刁手》与《醉拳》,袁和平是他的大大师兄,两人都是于占元的徒弟,袁和平离开后洪金宝才晋升为了大师兄。而吴思远的好处,在于他放开了对成龙的束缚,积极鼓励他在影片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这样,他动作动作的风格,有袁小田老前辈手把手的教,有大大师兄的设计,在那里积累了不少经验,包括小人物喜剧的定位,近身缠斗的打法,喜剧元素的加入等,都得到了开发。

然后,到了嘉禾,开拍第一部作品《师弟出马》。可以看出,在这部影片里,已经相当完善了。成龙的标准成氏喜剧风格,已经初步成型了。

问题在于:他的动作喜剧风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前面那些元素是零散的,他是如何拿捏在了一起的呢?

这点,我买了成龙两本自传,一本早年英译的一本朱墨的,都没提。

所以,只能不负责任地猜了。

毕竟,成龙没啥文化,除了会签名不认识几个字,这个前文里已经说过了。这样是没有办法自学系统性的东西,只能靠手把手的现教。没错,需要手把手现场教学才能够,耳提面命,耳濡目染。

邓景生替他写故事,这个帮他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陈志华教他了一些导演技巧,然后袁和平也教了他一些。袁和平与袁小田还教了些近身缠斗如何在镜头中呈现的问题。还有,石天也言传身教了一些喜剧的表演手法。

但是,这还不够。

因为,我们都知道成龙的动作喜剧风格,很多来自西方的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咖,包括哈罗德·劳埃德、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甚至,《A机会》里有些镜头都是逐帧还原了巴斯特·基顿的《三个时代》,成龙自己也承认这部片是在向巴斯特·基顿致敬。

可是,那些早期的好莱坞电影技法,他是如何学来的呢?

赴美的两年里,他主演了一部《杀手壕》,客串性质地出演了《炮弹飞车》。这两部都不是喜剧片,票房也不成功,想从这里偷师电影技巧,很难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成龙和他大师兄三毛哥一样,是跟纽约大学高材生麦嘉学的好莱坞技法。

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趁热打铁的写成龙,非要兜回洪金宝那边,把他和麦嘉、刘家荣一起搞嘉宝电影这件事先讲了吧。

因为这件事不先说,就没法提这一茬。

在袁和平导演的《醉拳》里,和《蛇形刁手》不同,成龙已经演绎出了两人近身辗转腾挪的技巧。

在风格上,第一部《蛇形刁手》还有些拘谨,几乎还是老式的动作片,成龙风格只是乍现峥嵘。等到《醉拳》时,已经是相当成熟现代动作喜剧片了。

在之后的《A计划》等经典成龙电影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彼时的成龙电影有三大风格,第一是搏命,第二是西式默片的喜剧风格,尤其是对查理·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致敬,这就是纯西式风格了,像罗维这样的老北派导演是不会的,也不可能教给成龙。

第三就是和袁小田学的近身道具流打法,这个能在《醉拳》找到雏形,之后在《师弟出马》里和元彪的板凳对战,以及和石坚的拆家大战里能找到源头。

问题在于,好莱坞式的西式默片流,成龙是哪里学来的?

你可能会说,和昆汀一样,自学不行么?

大佬,你考虑一下时代,有没有一种可能,昆汀·塔伦蒂诺和成龙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在成龙面前,昆汀只是小字辈。

昆汀的电影启蒙是邵氏功夫片这不假,但这是起源于他担任录像租赁点店员时期的疯狂阅片积累。

(2003年时昆汀·塔伦蒂诺家中的影视存货被曝光)

虽然录像带这个玩意1951年就在美国克洛斯公司发明了。

但那是电视台和各种商业机构用的大型录像带。

而我们80后熟悉的,小时候经常看的家用录像带和录像机,是日本jvc公司在1976年才开发的VHS录像带。这玩意连同放它的家用录像机要在1976年9月9号才在日本作为最新科技推出。

什么时候回流香港,我不知道,我也没查到。

但是这种新事物,刚开始诞生的时候,应该不是从家用出版开始的,我们都知道,录像厅这个东西,刚诞生的时候,因为录像机并不在普通民众中普及,应该是现有影院式的录像放映厅,然后等民众手里录像机慢慢普及以后,才会有录像带租赁店的。

考虑到那会录像机才发明一两年,你觉得成龙是在哪里看的西方默片?

不看怎么学习呢?

在录像带普及以前,如果你是电影爱好者,想看个老片,是很不容易的,你需要去电影院预约,包个场,让电影院给你找来拷贝,专门为你放一次。

当然一般人可能消费不起,他们通常会众筹,凑够一定人数才去电影院包场。

当然大老板不一样。前面我们也提过,楚原曾经拍过一部潮汕片《辞郎洲》,就是一群潮汕老板来邵氏,邵逸夫专门给他们放《流星蝴蝶剑》的时候萌生的主意。

可见,那会,看电影还是需要到电影院去包场的。

这就显然不是早期成龙能消费得起的了。

所以,我不负责任的猜测,有没有一种可能,成龙曾经混进过嘉宝,和麦嘉,有过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1979年,嘉宝出过一部电影,《搏命单刀夺命枪》,刘家荣导演,洪金宝、刘家荣主演,编剧是日后新艺城的三个老板之一、文胆黄百鸣。所以,后来出碟的时候,也被宣传冠以“新艺城桥王组合,功夫喜剧祖宗作”的字样。

这个故事非常新奇,说的是由刘家荣和洪金宝饰演的师父,斗了一辈子,然后决定各自收徒继续斗,结果刘家荣收的徒弟由洪金宝饰演,洪金宝收的徒弟由刘家荣饰演。等于两个人演了四个角色,非常的新奇,有趣。

如果你去翻它的豆瓣页面,看演职员表,会发现火星也在演员表里。

别急,往下拉到头,最后一行赫然写着:

动作特技:成龙。

看到这个的我惊呆了。

卧槽,成龙真的混进过嘉宝么?

我赶紧去翻我在群里要的洪金宝大全集,卧槽居然没有这部电影。

这是《龙的心》和《快餐车》之后,第三次我发现大全集里居然没有,《搏命单刀夺命枪》。

于是一番找片源,最后终于找到了,翻了片尾字幕表,没有成龙啊!

影片里的动作指导兼主演都是洪金宝、刘家荣。

那就把片子看一遍,卧槽真好看,武状元梁家仁的陌刀好帅,火星的大番薯演的有模有样,剧情真好看,但依旧没有找到成龙啊。

但豆瓣这么写它总是有原因的。

总不能,是成龙在澳洲打工的时候看了不少默片吧。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成龙一定通过三毛哥混进过嘉宝,见过麦嘉。然后,被麦嘉现场教学了。

虽然我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过一点证据。

只能猜。

如果不是麦嘉,那也一定存在一个从美国系统留学过的新浪潮人士,加入了成龙的团队,然后将西方的巴斯特·基顿、卓别林、劳埃德系统讲给了成龙听,让他的电影技法有迹可循。可是,这个人除了麦嘉,还会是谁呢?

这里还是倾向于麦嘉,因为有三毛哥的关系在呢,做下桥梁一点都不难。因此,尽管麦嘉与成龙没有正式合拍过影片,但不影响私下里他们有交集。毕竟,圈子就那么大,就那么几个人。

别忘了,本文的开头部分,提到成龙与陈志华导演一起合作,于1976年,拍完了《少林木人巷》之后,马上又合作拍摄了一部《一招半式闯江湖》。影片拍完之后,交给老板罗维,结果罗维勃然大怒,直接雪藏了这部影片。

为什么呢?

因为罗维是老一代导演,有板有眼的老古董那种。而《一招半式闯江湖》是一部搞笑的动作喜剧,过于现代性了,就很不入他的法眼。

可是,成龙与陈志华也很委屈。为啥?

因为他们是跟风。跟的谁?

跟的是上映于1976年的《一枝光棍走天涯》,麦嘉编剧,麦嘉执导,刘家荣、黄家达、乔宏主演,麦嘉、吴耀汉、 郭追等联合主演。一部标准的动作喜剧片。麦嘉、吴耀汉可都是留学回来的新浪潮人士。

这个《一枝光棒走天涯》也不是原创,而是改编自好莱坞经典影片《黄金三镖客》,“东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轻时作为演员的经典代表作,“镖客三部曲”的第三部。这也是麦嘉刚从美国回来后的第一部香港作品,复刻了西部片经典来练手,属于典型的新浪潮前奏。

1976年,这是一个什么年份呢?李小龙去世之后,整个香港动作片的天都塌了,万马齐喑。成龙都很狼狈地去了澳洲当厨师去了嘛。只有刘家良于1975年凭借《神打》,刚刚冒出点要火的苗头来。1976年,刘家良推出《陆阿采与黄飞鸿》,刘师傅终于火了。香港动作片终于走出了冬天,乍寒还暖。

那时候的成龙,刚从澳洲回来,要拍动作片,压根无处学习。刘家良的硬桥硬马他也学不来,刘师傅身在邵氏,也不可能分资源给他。只玩玩古典的武侠动作片,结果拍一部扑一部。这种情况,看到独立制作的这部麦嘉作品《一枝光棒走天涯》,在玩动作喜剧。那简直像北斗星一样,擦亮了黑暗的天空,让成龙求学若渴的如获至宝。

这不刚好是最佳的靶子,是优质学习对象嘛。何况它来自好莱坞,世界电影中心。先进啊。不学它还能学谁?

那时候,成龙对于自己的认知还是有的,知道自己长得不够帅,演不了器宇轩昂的大侠。古龙也对他当头棒喝过。

所以,他与陈志华就很好地去学习了麦嘉,向好莱坞看齐,然后鼓捣出了连名字都极其类似的《一招半式闯江湖》,同样学麦嘉玩动作喜剧路线。只是,没想到惹到了古板的罗维,影片被雪藏,跟风没有跟上,还直接掐灭了成龙探索动作喜剧路线的火苗。直到成龙离开了罗维影业,在吴思远那里,与大大师兄袁和平进行合作,才终于再次找回了自己,正式走上了动作喜剧的路线,拍出了《蛇形刁手》与《醉拳》,终于走对了自己的电影路线。

也是在成龙离开了罗维影业之后,罗维才从废片库里搜罗出《一招半式闯江湖》,并延档4年之后才上映,结果票房只有42万,也一个大写的惨。当初就上映,直接跟随《一枝光棍走天涯》,说不定就火了呢。好在,对于罗维来说,这是废物再利用,42万对于他来说属于纯利润,能多赚一分钱就是一分。

在功夫片荒漠时期拍的影片,在功夫片百花齐放的年代上映,肯定要输嘛。毫无疑问。

话说回来,早在1976年,成龙就已经通过跟风麦嘉,在以他为师了。等到了《搏命单刀夺命枪》,能够近距离学习麦嘉,他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毕竟,成龙还是很好学的。

喜剧片,学麦嘉,是没错的。后来,周星驰开始大火的《一本漫画闯天涯》,也是在学麦嘉的《一枝光棍走天涯》。麦嘉,就成了成龙与周星驰共同的师傅。香港两大喜剧流,居然是同源,你能想象到吗?当然,周星驰那已经是1990年的事了。成龙自1976年就开始学了。

接下来要聊的《龙少爷》,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的故事结构与早一年上映的麦嘉作品《追女仔》高度相似。《师弟出马》还在学习刘家良、洪金宝、袁和平,还在传统动作片里打转,转眼就瞄到新浪潮上来了,学习麦嘉,总是没错的。麦嘉靠肢体语言靠玩梗搞笑,也比许氏兄弟市井喜剧更先进,不学他还能学谁呢?

我打心里觉得,大鼻哥应该也和三毛哥一样,比刘家良师父更早接触的新浪潮。

所以,成龙能够在新时代里如鱼得水,而刘师傅就慢慢被淘汰了。

接下来,要聊的《龙少爷》,就形式上还是民国动作片,但骨子上已经有现代时装动作片的模样了。再然后,就到了《A计划》,一个新式的成龙,一彻底成型的成龙,就彻底完成了突破,开启了香港动作片的新风新局面。

那么,《龙少爷》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片?成龙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呢?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