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气候崩溃的未来图景中,2025年上映的科幻电影《评估》以一场荒诞的生育资格考核,撕开了文明社会的虚伪面纱。这部由女性导演执镜的作品,通过伊丽莎白·奥尔森与艾丽西亚·维坎德的巅峰对决,将生育权异化为权力规训工具,在末世背景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制度与自由的深刻
在气候崩溃的未来图景中,2025年上映的科幻电影《评估》以一场荒诞的生育资格考核,撕开了文明社会的虚伪面纱。这部由女性导演执镜的作品,通过伊丽莎白·奥尔森与艾丽西亚·维坎德的巅峰对决,将生育权异化为权力规训工具,在末世背景中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性、制度与自由的深刻思辨。
影片构建的生育评估制度,本质是未来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控制。评估员维吉尼亚的七日观察,从性爱姿势审查到前任伴侣修罗场,从“巨婴行为模拟”到实验室破坏,每一步都暴露出权力对私人领域的殖民。这种荒诞的考核体系,与现实中公务员“5D评价”(岗位目标、职责、苦脏性质、技术含量、安全度)、食品安全“A/B/C/D等级制”形成镜像——当量化指标渗透至人类最私密的生育权时,制度的异化已达极致。
导演刻意淡化科幻特效,转而用密闭空间与戏剧化对白强化压迫感。米娅夫妇的实验室宛如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评估员的每一次提问都是权力规训的具象化。这种设计恰如《使女的故事》中的生育控制,却更尖锐地指向现代社会的考核崇拜:当“数据化生存”成为常态,人性的复杂是否终将被评分表肢解?
影片通过双女主设定,呈现了女性在生育议题上的双重枷锁。米娅对母性的渴望与科学理性的矛盾,维吉尼亚“癫狂评估员”面具下的创伤母职,共同构成了女性身份的解构图谱。米娅在评估中逐渐觉醒的过程,暗合了《月球》中克隆人对自我存在的追问——当子宫成为社会资源,母性究竟是本能还是规训?
维吉尼亚的角色反转更具颠覆性。她以制度执行者身份施暴,却在火灾中展露母亲伤痕,这种撕裂揭示了制度对个体的反噬。正如食品安全考核中“D级问责”,评估体系既制造压迫者也毁灭压迫者。影片结尾,温室大火吞噬维吉尼亚的镜头,恰似对制度性暴力的献祭仪式。
作为导演处女作,《评估》在类型探索上展现出勇气。它将家庭伦理剧嵌套于反乌托邦框架,用心理惊悚手法解构科幻命题。实验室火灾场景的蒙太奇剪辑,将植物学家的生态理想与制度暴力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隐喻。这种“小成本大主题”的创作路径,令人想起《月球》用单一场景探讨克隆伦理的叙事智慧。
但影片的缺陷同样显著:
除气候危机的背景板外,缺乏如《星际穿越》中虫洞理论的硬核科学支撑,使世界观悬浮于概念层面;犯罪悬疑线的仓促收尾,削弱了对司法体制的批判深度,反不如食品安全考核“即时性工作评价”的制度设计完整;威尔从妥协到出轨的转变过于突兀,未能如《流浪地球》般展现集体困境中的个体挣扎。
《评估》的价值远超类型片范畴。当企业用“BIM技术考核”衡量设计创新,当军队以“复合条件诱导考核”检验实战能力,影片中的生育评估不过是现实考核文化的极端投影。米娅夫妇为通过评估扭曲亲密关系的行为,恰如公务员为“年度优秀”刻意迎合指标——当量化管理渗透至人类情感领域,我们将迎来怎样的异化未来?
影片提出的终极追问令人战栗:在算法与制度的共谋下,人性是否终将沦为可评估的数据模块?正如食品安全考核中“群众满意度测评”的温情面纱下,实则是权力对民意的数据化收编,《评估》警示我们:任何忽视人性复杂的考核体系,终将孕育出维吉尼亚式的制度怪物。
《评估》的震撼力不在于科幻奇观,而在于它撕开了文明进程中的血腥伤口。当米娅在废墟中凝视烧焦的植物标本,这个充满诗意的镜头隐喻着希望:即便在最严酷的制度牢笼中,人性的萌芽仍会寻找裂缝生长。这部作品与《使女的故事》形成跨时空对话,提醒我们:对生育权的掌控,从来都是权力规训的核心战场。而在算法统治日益深重的今天,如何守护人性中不可被评估的部分,将是人类文明存续的关键命题。
来源:王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