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阴影下的美国越战电影,呈现出了哪些变化?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0 09:47 3

摘要:在电影的长河里,越战题材电影曾闪耀过独特光芒,却又在20世纪末逐渐黯淡。直到2001年9·11事件爆发,这一题材电影如同被重新注入“生命力”,可这“新生”背后,却满是复杂纠葛。

在电影的长河里,越战题材电影曾闪耀过独特光芒,却又在20世纪末逐渐黯淡。直到2001年9·11事件爆发,这一题材电影如同被重新注入“生命力”,可这“新生”背后,却满是复杂纠葛。

今天,咱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9·11事件后美国越战电影的种种变化。

在越战结束后的那段时间,好莱坞推出了一大批越战电影,这些作品堪称制作精良的典范。不管电影本身的政治立场是反对战争,还是持有其他观点,在还原越战真实场景这件事上,所有电影人都不遗余力。

电影中的武器装备、人物服装,甚至军队体制,都严格参照当年的实际情况打造。有些电影拍摄时,得到了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

像《越南大战》,直接把外景地选在了美陆军“绿色贝雷帽”特别部队基地;《全金属外壳》也在美海军陆战队新兵训练中心取景拍摄。当然,也有不少电影公司凭借自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来还原场景。

就拿《现代启示录》来说,它在菲律宾拍摄时,电影公司费了很大劲,搞来大量菲军方的直升机、坦克、海军内陆巡逻艇以及F - 5战斗机等美军在越战时的标准装备,还细心地喷上美军标志。

为了做到细节上的完美,电影公司常常会聘请退休将领担任顾问。在武器使用方面,他们就特别讲究。

越战之前,美国曾用二战时期的武器援助越南,所以在电影里,涉及战前驻越美军顾问的情节时,美军使用的都是二战装备;而到了越战开战之后,士兵们使用的则统一变成了M - 16自动步枪,这和美军武器的实际发展进程完全吻合。

《全金属外壳》的导演库布里克就是个注重细节的人,他留意到海军陆战队训练中心士兵使用M - 14步枪,而到了越南前线就换成M - 16步枪这一细节,并在电影中完美呈现。

此外,美军士兵那些琐碎的个人装备,以及身上佩戴的部队番号,也都有真实依据,毫不含糊。

9·11事件的发生,让美国社会陷入巨大的悲痛与恐慌之中,也给美国的战争题材电影,尤其是越战题材电影带来了新的变化方向。

《越战忠魂》就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影片讲述了美国士兵以少胜多击退越南“侵略者”的故事,还一举斩获当年奥斯卡的5项大奖。

实际上,越战和朝鲜战争一样,都被看作是一场错误的战争。越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在通过电影来抚慰伤痛、反思战争。但时间是会让人遗忘的,9·11事件爆发后,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整个社会似乎也出现了集体失忆的苗头。

好莱坞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推出了《越战忠魂》这样带有浓厚美国式爱国教育色彩的电影。

这部电影试图让观众看到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美国士兵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传达出“获得自由必须付出代价”的观点。

《越战忠魂》并非个例,新世纪初的《珍珠港》《黑鹰折翼》也都有着类似的倾向。这些电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观众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以《黑鹰折翼》为例,它改编自1993年美三角洲特种部队在索马里执行任务时被围困的真实战役,电影里满是激烈的枪战场景,十分血腥。

影片上映后,引发了“索马里维和中心”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电影把索马里人刻画成了凶残的野人,这对索马里人民来说非常不公平,还可能影响两国之间的和平关系。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这类单边英雄主义的影片,虽然能唤起观众对战争的反思,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电影应有的历史警醒意义和真实原则。

不过,在9·11事件后的美国电影界,并非所有越战电影都走向了政治秀的方向,还是有一些导演在坚守对战争本质的反思。

导演科波拉就把1979年版《现代启示录》中删掉的近一小时场景重新加了回去,推出导演版《现代启示录(重映版)》,这部电影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导演菲利普·诺伊斯推出的《沉静的美国人》同样值得关注。这部电影聚焦越战的开端,讲述了美国趁着法国在越南势力衰落,趁机插手越南事务的故事。

影片巧妙地将政治风云融入三角恋情之中,画面呈现出昏暗潮湿的质感,节奏舒缓,整体风格更接近欧洲电影。

在美伊战争前夕,这样一部反映越战肇端的电影出现,和《现代启示录》再次成为话题,这绝非偶然,它们都体现了电影人对战争的深度思考。

很多越战电影都改编自小说,比如《越南大战》改编自《绿色贝雷帽》,而《现代启示录》则是基于康拉德的《黑暗之心》进行的艺术创作。

康拉德的作品经常被搬上大银幕,像《吉姆爷》《岛屿流亡者》等,但大多改编得不尽如人意。

《黑暗之心》的故事围绕主人公查理·马洛展开,他在泰晤士河的船甲板上回忆自己在非洲丛林的经历,在那里,他遇到了象牙商人克茨,经历了许多事情。

康拉德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文字厚重且迂回,小说采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有着分割、萦绕的时间观,还有复杂的意象和象征。

《黑暗之心》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它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不知名的“我”,负责记录马洛的讲述;另一个就是马洛本人。

马洛故事的核心人物克茨,原本是个怀揣理想的人,想要把“文明进步”带到非洲,可后来却变成了贪婪的帝国主义者。

马洛的叙述在过去和现在、自己与克茨以及听众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叙事模式,让故事充满了模糊感和不确定性。

康拉德这样写,是想表达人类历史就像一个难以看透的谜团,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些零碎的片段。

这种印象派的叙述手法,需要读者从那些不确定的象征和暗示中去挖掘小说的隐含意义。

但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给电影改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电影不太擅长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面对《黑暗之心》里场景、人物、时间以及叙述角度频繁切换,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相互交织,事实真相不断被颠覆的情况,电影语言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在科波拉之前,许多知名导演都尝试将《黑暗之心》改编成电影,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9·11事件后的美国越战电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一边是那些打着爱国旗号,实则带有政治秀意味的电影,虽然能引起部分观众对战争的反思,但却违背了电影应有的真实和警醒原则;

另一边则是像《现代启示录(重映版)》和《沉静的美国人》这样坚持反思战争本质的电影,它们用各自的方式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战争。

而电影改编《黑暗之心》所面临的困境,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未来美国越战电影究竟会走向何方,是继续被政治因素左右,还是回归到反思与艺术表达的正轨上,这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持续关注。

来源:桃桃叶子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