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知道“七小福”?华语动作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3 11:10 3

摘要:据说,香港影坛的“七小福”并非指固定的七个人,而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京剧名家于占元先生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的一批弟子。

据说,香港影坛的“七小福”并非指固定的七个人,而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京剧名家于占元先生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戏剧研究学院的一批弟子。

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群体,孕育了香港动作电影的黄金一代,其影响力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不衰。

第一,梨园根基:七小福的起源与训练体系。

1962年,以武生为行当的京剧名家于占元先生,在香港的九龙荔园成立了戏剧学校,采用传统科班“打、骂、饿”的严苛训练方式,开班授徒。

入校的弟子,需签订十年的长约。

每天清晨5点,弟子们开始练功。

练习的内容包括毯子功、把子功、筋斗功等京剧的基本功,当然,也要学习唱、念、做、打的全套技艺。

元龙即洪金宝、元楼即成龙、元彪、元华、元奎、元德、元彬等日后成名的弟子,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与艺术底蕴。

“七小福”的名称,是于占元先生为应付不同的演出需求,而设立的七人表演小组,当日的成员其实并不固定。

据元彪回忆,高峰时期,戏校有四十多名学员轮流担任“七小福”的角色。

这种轮换机制,不但培养了弟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也为他们日后在电影圈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1960年代末,随着戏剧的式微,戏校的弟子开始转向电影行业,担任龙虎武师,由此开启了香港动作电影的新篇章。

第二,影坛转型:从龙虎武师到动作指导。

1970年代是“七小福”集体转型的关键期。

洪金宝最早进入电影圈。1971年,他参与《夺命金剑》时,已展现出过人天赋。

1971年,当时艺名还是元楼成龙,以《广东小老虎》出道。后经短暂的澳洲务工生涯,他又重返影坛。

其他“七小福”成员如元彪、元华等,在电影圈也都是从最危险的替身做起,分别在《精武门》、《龙争虎斗》等李小龙的电影中,担任幕后武师。

李小龙猝死之后,香港影坛急需新的动作明星。此时,“七小福”成员凭借他们扎实的功底,迅速填补了空缺:

洪金宝创立“洪家班”,开创了灵幻功夫片潮流;

成龙发展出“功夫喜剧”的风格,在《蛇形刁手》、《醉拳》等影片中确立了个人特色;

元彪则以《杂家小子》等片,展现了灵动的身手。

这一时期,“七小福”开始建立各自的班底,但是,成员之间,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如《A计划》、《快餐车》等经典,都是师兄弟联袂出演的。

第三,黄金时代:各领风骚的电影成就。

1980-1990年代,“七小福”各自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洪金宝不仅以《提防小手》、《五福星》等系列影片成为票房的保证,他更以《败家仔》推动了咏春拳普及,并凭借《七小福》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作为导演,他开创了将功夫片与现代枪战结合的“警匪动作片”的新类型。

成龙通过《警察故事》系列,确立了他的国际地位。其“玩命特技”风格,在《红番区》中达到了巅峰,成功打入好莱坞。他创立的成家班,至今仍是全球顶尖的特技团队。

元彪以《执法先锋》、《东方秃鹰》等片,展现了他的全能身手;尤其是在《新蜀山剑侠》中,他与洪金宝的合作,被誉为香港武侠片特效的里程碑。

元华因在《东方秃鹰》中饰演大反派将军,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后来,他成了周星驰电影的御用配角。

元奎则转型为著名的动作指导,参与了《方世玉》、《中南海保镖》等经典影片的动作设计。

第四,幕后王者:动作设计的革新者。

“七小福”对香港电影的贡献,远不止台前的表演,作为动作指导,他们革新了电影的武打美学:

元德与徐克合作的《新龙门客栈》,创造了飘逸潇洒的新派武侠风格;

元彬在杜琪峰《暗战》系列中设计出了写实凌厉的现代枪战戏;

元武即董玮六次夺得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在《刀》、《英雄本色》中展现了多元化风格。

他们打破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发展出符合电影特性的动作语言,如利用环境道具的打斗设计、长镜头动作的调度等。

这种创新精神,也延续到了好莱坞:

元奎参与的《X战警》、《非常人贩》系列,将东方武术哲学融入到西方的动作片;

成龙团队为《尖峰时刻》、《功夫梦》等片注入了独特的动作美学。

据统计,“七小福”成员累计获得超过30次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的提名。

第五,文化传承:师徒体系的延续。

“七小福”的成功,在于完整传承了京剧科班的师徒文化。

洪金宝的洪家班、成龙的成家班,也都延续了戏校“师兄带师弟”的传统,并培养出了钱嘉乐、曾志伟等新一代电影人。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授,更包含了对职业道德的塑造——成龙坚持不用替身的职业精神、洪金宝对电影制作的精益求精……都源于梨园行规的熏陶。

21世纪以来,“七小福”成员转向培育新人:

洪金宝担任亚洲电影大奖评审主席;

成龙创办动作电影培训基地;

钱嘉乐组建“钱家班”接棒特技行业。

尽管香港电影业略显不振,但是,“七小福”创立的动作片美学,仍在《杀破狼》、《叶问》等新作中得以延续。

第六,历史地位:香港电影的活化石。

“七小福”群体见证了香港电影从本土走向全球的全过程。

他们从京剧舞台到电影银幕的转型,恰逢香港经济起飞与文化身份建构的关键期。

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又吸收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港味”动作片。

如今,“七小福”中最年轻的元彬也已68岁,但是,这个名字仍代表着华语动作电影的最高水准。

2023年洪金宝获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时,“七小福”师兄弟齐聚颁奖典礼的场景,成了香港电影精神传承的最佳注脚。

正如影评人所说:

“读懂七小福,就读懂了半部香港电影史。”

(编辑整理:史遇春)

来源:尘境心影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