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了很久要如何把这片推荐给大家,因为如果提它的导演三宅唱,那这部绝对不算是他创作里最好的那一部,甚至豆瓣有很多三星在指责它的浅显和不真实。
写在前面
今晚聊一部正在上映的日本电影 ——
《黎明的一切》
我想了很久要如何把这片推荐给大家,因为如果提它的导演三宅唱,那这部绝对不算是他创作里最好的那一部,甚至豆瓣有很多三星在指责它的浅显和不真实。
要是从情节去聊的话,就算它讲的是两个有心理疾病的人,这种平淡的写法也确实无法构成什么情节,而且导演甚至有意将汹涌的情绪隐藏在稳健的日常下。
但这些 “问题”完全不会影响我对这片的喜欢,或者说它所有的问题在我彻底融入这片之后,都不再构成问题反倒成了加分项。
最终我决定诚实地分享我的感受,因为观看这部电影成为了我今年到现在最愉悦、最舒适的观影体验,即便它有些许不完美,我也给它预留出了一个十佳的位置。
当我浸入其中,感受着生活在我面前平缓流动,很自然地就会忘记一切,在交付出自己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疗愈,在最终亮灯被迫抽离的时刻,我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幻灭感。
这就是它的魔力,我相信这不会是我自己的感觉。
正文
要聊这部片,还是要先从它的名字聊起。
片名叫《黎明的一切》,其实片中几乎没有什么和黎明有关的画面,人物在下班后的黄昏和黑夜中穿梭,太阳落下的光永远是带着颗粒的苍白或昏黄,主角永远是步入黑夜的状态,而非从黑夜中醒来。
那么黎明在哪里?它的谜底就藏在谜面上。尤其是电影结局,下班后的黄昏,人物完成了一天的社交需求,再次回到只属于自己的空间。电影在黄昏中结束,但我们的思绪可以自由延展,他们看着天空一点点步入黑暗,然后安静地等待黎明。
整部电影就是一段等待黎明的时间。
所以电影给我们截取的,就是两位主角在日复一日等待黎明到来之前的生活,当然这并非是 “普通人”的生活,而是两位有心理疾病的人的生活。
导演继《惠子,凝视》的身体疾病之后,在这部里在心理疾病上做文章, 让女主和男主分别患有 PMS 和恐慌症 。
PMS 又称为经前期综合症,主要发生在女性的月经来临之前,严重的症状甚至包含抑郁、焦虑、无法控制情绪、易怒等等;而恐慌症则是一种突发强烈的焦虑反应,患病的人甚至无法搭乘公共交通,吃什么都不觉得好吃,没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情。
导演先是站在这些人与普通人不同的角度去拍,用极其细腻的方式拍摄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看似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但是内心是如何的波涛汹涌。
比如其中极具日常与生活质感的一幕 ——女主去面包店挑选面包送给同事,既作为赔礼,也作为示好。她无法诉说自己的疾病,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也无法去让别人理解自己造成的麻烦,所以导演用买面包来作为电影里上一段在公司犯病的收尾,把所有可能爆发的戏剧性都浅浅收成一束,然后消散在日常生活里,溶于水中。
女主去接近男主的原因也并非是与她性格相关的主动和热情,而是她无意中找到了同类的欣喜,所以她会在男主犯病后主动帮男主买饭,查询到恐慌症无法坐地铁时送给他自行车。
镜头笔锋落下的时刻都是这些最寻常不过的小事,但是在小事下藏着角色内心的波涛汹涌, 三宅唱拒绝呈现戏剧化,他只传达一种彻底与主角融合后才能发现的感受。
就像是女主犯病之前的拍法,不是去拍月经到来,也没有过度的呈现,就是把同事拧开气泡水的声音提取放大。正是因为一切生活轨迹都无比寻常,所以只放大这一丝不正常就能牵动我们的感受,于是女主的情绪在此处爆发,我们也在影院中与她的情绪达到同频。
导演对疾病的拍法还有一处特别的是,他没有去猜测疾病形成的社会因素,比如去塑造出两种迥异的公司环境、前后差距巨大的人际和职场关系,也没有抨击日本的社会性格, 而是把疾病落到了最普遍的层面上书写。
女主的 PMS 就是月经来临前无法控制的身体反应,而男主得恐慌症的过程只是在和往常一样吃着拉面,突然感受到拉面失去了味道,进而是情绪的低沉、身体的失控,是一次毫无理由的爆发。这些心理疾病的出现主要是源于身体毫无逻辑的荷尔蒙失衡(导演语),它不是换一份工作和生活环境,或者让自己快乐一点、忍耐一点就做得到的。
这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经验,都构成了人无来由犯病的理由,这也在剧本层面上,让两位罹患心理疾病的主角与所谓普通人融在了一起,让剧情转到了下一步的表达,从个人的生命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种转变在导演的摄像机下完全被藏起来,完全融入他影片的节奏,从一个关系到另一个关系,从一种感受到另一种感受,往往是在无声的细节中完成的。
比如他塑造了一对完全没有任何情感暧昧的男女关系 ,他们交流病情时男主很自然地说 “我可以随时盯着你,在你下次因PMS烦躁前先阻止你”,女主很自然地接“那你岂不是要随时盯着我关注我生理期,这可是性骚扰”。
女主在询问男主不吃剩下的薯片之后,直接拿起薯片仰头倒进嘴里,是可以毫不在意自己形象的舒适关系。
这部片不止为男女关系写了一个范本,也为女女的关系写了一个范本 ,比如女主来为男主送护身符,在门口遇到了男主的女友。女友在得知女主身份时,一边请求女主的帮忙,一边感谢她可以成为男主的同事。而女主在得到感谢后,同样递给了她一个护身符。
导演封死了所有导向戏剧性的可能,他让人与人的关系维系在这样一个微妙纯粹的平衡点,而这种纯粹让一切都无比自在舒适。
甚至于它唯一一处非日常性的场面,都是静默无声的。
就是最后机器打在棚顶形成的星空穹顶之下的观众一幕。
在这段戏里,电影将只存在于男女主二人之间的关系陡然一荡,荡向了宇宙星空下的所有人类。
当然这并非是再说这里的所有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但它传达了一种感受,当你睁开眼睛环绕四周,你会发现与你同处夜空之下的,还有如此多孤独的个体。
即便是看上去过着如此普通正常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心内是否又是表里合一的风平浪静?
一直在努力帮助男主回到公司的上司同样会去参加互助会;每次都会陪伴男主去看医生的女友,在他们失联的这段时间她是怎样的感受?工作的间隙也要接小孩电话边向客户道歉边帮忙处理浴缸问题的母亲,她是否也有内心崩溃和孤独的时刻?更别说还有老板自杀的弟弟以及每天都要祭拜弟弟的老板。
电影的后半段就是在讲述这种发现,那种抑郁、孤独的情绪,或许每个人都会有,疾病没有高下之分,情绪更不会有。每一个看似无比细小的情绪都有可能致使一个人的毁灭。
所以结尾星空下讲解的那段戏在片中如此重要和浪漫,当大家围坐在一起,把星星连接起来,彼此孤立的星星会变成勺子一样的北斗七星,会变成仙女座、大熊座、射手座,会变成一个整体。
这已经不止是个体之间的连接,也是过去和未来的连接 ,星空下所有人共享着同一片情绪,无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于是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周围的人,也找到了自杀的前辈。
在组成的一个整体中,他们在注视黑夜的过程中共同等待着黎明,在坦然与接纳、沟通和敞开中,慢慢让痛苦成长为生命中与之共存的一部分。
当然电影没有结束于此,它所写的日常绝非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生活,在 最后,它把无常也变成了日常,然后在这种 “日常”下,与宇宙进行了连接。
比如女友要调去伦敦工作,比如女主突然要离职回老家,男主重新建立的生活再次分崩离析。
这又回到了电影的片名 ——黎明的一切。
关于黎明的一切,就是关于自然的一切,就是关于宇宙的一切,当你把痛苦的身体把一切都放置在宇宙中时,你就能慢慢沉静下来。
黑夜无所谓,你以为的无常只不过是花开花落的一次规律,痛苦也不要害怕,害怕也没有关系,因为 “无论是喜悦满盈的一天,或是沉浸于悲伤的一天,只要地球持续转动,就必定会结束”。
然后等待着新到来的黎明。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