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文:《星战》可以走《美队》的路线,电影配乐属于辅助项目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8 03:09 4

摘要:《星球大战》的第十部系列开始改变基调,据说该片的配乐也要改头换面,《THR》的影评人格尔文谈论了大家的看法。格尔文表示:《星战》可以走《美队》的路线。众所周知,《美国队长》的第四部系列与前三部之间的跨度很大,主角换到了,作品的基调与风格全部都更新了,不少人把《

《星球大战》的第十部系列开始改变基调,据说该片的配乐也要改头换面,《THR》的影评人格尔文谈论了大家的看法。格尔文表示:《星战》可以走《美队》的路线。众所周知,《美国队长》的第四部系列与前三部之间的跨度很大,主角换到了,作品的基调与风格全部都更新了,不少人把《美队》的第四部系列称为《山姆队长》。回到《星球大战》的问题上面,如果《星战》的第十部系列也走这种路线,那么该片与《天行者崛起》的关联很小,观众们才会对此产生新鲜感。《美队》也是利用了片名的热度,同理,《星战》的续集开启全新的主线,利用《星球大战》的招牌,这种路线在当今影坛很常见。

格尔文强调,影迷们之所以猜测《星战》要变成另外一部电影,这是从配乐的变化推测而来。这就衍生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配乐在超级英雄系列当中到底有多么重要?虽说大部分科幻片很有名,但是该系列的配乐,很少有“出圈”的作品,格尔文也承认了这个事实——电影配乐属于辅助项目,至少在科幻片的领域当中,配乐的地位已经边缘化了,即便有气势磅礴、旋律华丽的配乐,大部分观众还会把音乐和电影分开看待。在格尔文看来,好莱坞的电影结构已经开始僵化,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影片,都难以诞生《泰坦尼克号》和《珍珠港》这种与电影齐名的配乐。而且粉丝们适应快餐文化,那么配乐早就属于辅助项目而不是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种趋势并非不可逆转。近年来,一些导演开始重新审视配乐的价值,试图打破音乐与影像的割裂感。比如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沙丘》中与汉斯·季默的合作,将低频轰鸣的电子音效与沙漠星球的震颤融为一体,让观众通过听觉就能感知到厄拉科斯的呼吸。这种"声音景观"的创作理念,正在模糊传统配乐的边界——当风沙的呼啸与音乐的和弦难以区分时,配乐便从背景音效升格为叙事本体。 更值得玩味的是流媒体时代的反向实验。网飞动画《爱死机》的第三季中,导演刻意在某些段落完全抽离配乐,仅保留环境音与对白。

这种"声音留白"反而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就像突然摘掉眼镜的近视患者,人们这才意识到,那些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背景旋律,实则是支撑影像情感的隐形骨架。 或许配乐的真正困境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创作思维的转变,改变辅助项目的地位。关于《星战》可以走《美队》的路线,格尔文举例进行了说明——这种"换血式续集"的模式,确实为经典IP的延续提供了新思路。《星球大战》系列若采用类似手法,或许能打破"天行者传奇"的叙事桎梏。想象一下,当绝地圣殿的断壁残垣被新共和国的全息投影取代,当光剑对决让位于量子舰队战争,这种颠覆性创新既保留了原IP的精神内核,又为故事注入了科幻史诗应有的未来感。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传承与革新。就像《山姆队长》保留了振金盾牌与美国精神,《星战》新篇也需要维系原力信仰与银河系世界观。或许可以借鉴《曼达洛人》的成功经验,在全新时空中埋设彩蛋——比如让某艘千年隼的残骸静静漂浮在小行星带,或让新主角的机械臂闪烁着C-3PO同款的金色光泽。这种"考古式叙事"既能满足老粉的情怀需求,又不会束缚新故事的展开。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迪士尼完全可以构建"星战平行宇宙",让不同导演在各自象限中自由创作,确保《星战》维持科幻片的本色。就像漫画界既有主宇宙又有终极宇宙,既保留卢克·天行者的经典形象,又允许新锐导演重塑绝地武士团的教义。

当观众在影院看到片头熟悉的黄色字幕缓缓升起时,迎接他们的可能是完全超出预期的星际冒险——这或许才是这个诞生于1977年的科幻传奇,在流媒体时代继续闪耀银河的最佳方式。这样的策略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让《星球大战》这个老牌IP焕发新生。每个导演带来的独特视角和创意,将如同星辰般点缀在“星战”的广阔宇宙中,形成一幅多元而璀璨的图景。新故事的涌现,伴随着旧记忆的回响,让观众在每一次观影体验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际之旅。而对于配乐方面,全新的配乐无疑将是这股革新浪潮中的重要推手。它不仅要与视觉上的巨变相辅相成,更要能够单独站出来,成为引领情感走向的舵手。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