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圆桌对话:好莱坞兴衰折射美国软实力之变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6 17:50 4

摘要: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以及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滑,正在成为人们观察美国软实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参照。美国软实力为何下降?更多转向硬实力将会带来何种影响?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编者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以及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滑,正在成为人们观察美国软实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参照。美国软实力为何下降?更多转向硬实力将会带来何种影响?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马博: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好莱坞式微具有“指标性意义”

张颐武

从20世纪初算起,好莱坞称霸世界电影行业已经一百多年,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工业体系。好莱坞电影的兴起与当时美国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同步,正是在19世纪末,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者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实力”概念时,将之描述为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手段来实现目标的能力,并称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就此而言,好莱坞确实具有某种指标性意义,与星条旗、华尔街、百老汇等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代名词,成为美国软实力的鲜明标识之一。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好莱坞之所以成功,除了美国整体崛起的大背景,还因为它形成了涵盖电影工业上下游各环节的完整体系,打磨出电影制作的成熟框架模式,不断予以发展创新,并在美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加大市场营销,进而使“好莱坞大片”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欢迎。事实证明,作为文化产品的好莱坞电影,不仅带来规模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在向世界讲述美国故事、传播美国价值观方面持续扮演重要角色。

为什么近些年来好莱坞电影遭遇困境、逐渐式微,甚至被认为陷入衰落了呢?首先因为其原创能力急剧下降。如前所述,好莱坞电影工业一百多年间独霸全球,一方面是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无论影片类型、叙事手法还是行业运行逻辑等,都呈现出了较之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好莱坞作品表现出精准把握大众心理和社会潮流变化的能力,因而能够适时推出相应作品,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经济与口碑的“双丰收”。但当前,好莱坞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越来越令人失望,因为缺乏原创力,不得不过度消费经典影视IP,不断推出之前作品的续集,导致大众审美疲劳,市场表现欠佳,逐渐使美国电影产业整体层面形成“螺旋式下滑”趋势。

其次,美国的硬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相对衰落,也传导到软实力层面。好莱坞电影工业作为美国软实力的一大指标,随着美国国力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影响力扩张。但正所谓“成于斯,败于斯”,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导致华盛顿心态失衡以及内外政策变形,美国在国际上的道德形象持续滑坡,这也导致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那些曾在世界上引领风潮的标识和象征日益泯然于世。

第三,世界多极化在全球电影工业中也有体现。美国维系全球霸权越来越难,世界进一步呈现出多极化和多元化趋势,其中一个突出表征就是近些年来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探索本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广大南方国家的中产阶层群体普遍发展壮大,对于本土文化认同感增强,越来越多国家的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美国文化,从过去的仰视变成更多的平视。具体到电影行业,比如近些年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电影因为更能引起共鸣的“本土关照”和更加精良的制作品质,取得良好票房和观众口碑。加之过去在与美国电影的竞争中总体处于劣势的欧洲电影逐渐摆脱“美国压制”,一些过度迎合“政治正确”的好莱坞大片在北美市场也频频遭遇“滑铁卢”,以上种种因素影响之下,好莱坞电影失去越来越多市场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好莱坞当前的困境是其自身以及美国内外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就像好莱坞当下的式微与困境并非其他国家有意为之一样,美国软实力整体的相对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能力下滑。简单对外“甩锅”,将之归咎于外部的所谓“威胁”或“挑战”,非但不能解决自身问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这正是当前美国外交层面一系列非理性政策留下的教训。这个教训,也适用于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都大幅下滑的好莱坞。

该给美国软实力祛魅了

李海东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自我宣扬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自我标榜一些“美式规则”或价值观的“普世性”,将其作为引以为傲的软实力象征;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掌控的媒体舆论以及影视作品等,予以渲染和扩散。但在最近十多年来,世人对长期以来作为美国软实力重要象征之一的好莱坞电影不再那么趋之若鹜,从美国国内近年来的数次选举可见,就连不少美国选民都开始对一些好莱坞明星“站队”某些政治人物表示反感甚至抵制。有媒体分析说,好莱坞影响力的相对衰落“凸显美国软实力下降”的现实。

确实,美国自认为“优越”的一些文化符号越来越难以引发人们的兴趣,美方固守的意识形态偏见破坏力日甚,美国政治运行现状也被其国内学者称为“衰败”,美国近年来的对外言行更是使其越来越成为国际秩序与规则的破坏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该给美国软实力“祛魅”了,成为不少人谈到这个话题时的共同感受。

当前美国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与美国自身价值观紊乱、国内政治对立、社会撕裂严重以及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紧密相关。

首先,美国自身价值观紊乱带来民众与精英的“集体焦躁”,社会乱象丛生,越来越难产生持久和统一的“美国人”身份认同。较长时期以来,美国对外展示自身价值观中的“包容性”“多样性”,借此证明“美式价值观”具有被他国效仿的“普世性”,或者具有对他国社会价值进行改造和演变的“正当性”。但近年来,美国本土主义价值观强势回潮,过去维持美国社会“大熔炉效应”的价值观内涵变得更加模糊和混乱,“多样、平等和包容”(DEI)与“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两种价值观激烈碰撞,一个连自身“价值观之魂”都越来越难以锚定的美国,更失去了对外大谈“价值观优越性”的资格。

其次,美国社会痼疾频繁发作,使其丧失向外界展示社会治理“有效性”或“优越性”的基础。枪击事件频发、滥用毒品和种族问题加剧,都使人们难对美国的社会稳定存有乐观期待。这样的社会治理,也无法展示出激励他国效仿的魅力,相反只是不断加深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失望感。

第三,长期以来,美国自诩“自由民主的榜样”,但近年来,国会山骚乱、大选枪击、政府内部资金滥用等众多事件和问题,在社交媒体传播加持下,不断刷新人们对美国政治文明程度堪忧的认知。美国在本国政治语言与行动的粗俗化和暴力化中逐渐丧失自认为占据的政治和道德高地,某种程度上甚至沦为其他国家的反面教材。

第四,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翻烙饼”,给全球经济复苏与稳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世人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当前美国政府掀起关税战、贸易战,更是挑战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求繁荣、谋稳定的诉求和底线。美方所持的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立场和以损害国际社会普遍利益为代价满足“美国优先”的政策自私,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得出“美国正在危害世界”的共识性结论。这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言行,使美国进一步丧失以软实力“说服”或“感召”他国的基础。

美国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曾刊文认为,软实力依赖文化、价值观和政策合法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目前的软实力支撑条件正在消失。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个现实,美国政府对于曾经行之有效的一些软实力手段变得不屑一顾,转而更多依靠硬实力工具。这个过程对美国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破坏性正在不断释放。

美国“硬实力转向”意味着什么

马博

美国历来善于运用软硬两手推进自身外交目标。但近年来,国内党争和政治极化等因素导致美国政府外交决策更趋短视和强硬,同时也削弱了美国对外承诺的连续性和可信度。这种内耗使一些传统的软实力手段难再发挥作用,决策者更加倾向于快速见效的硬实力工具。

一是更频繁地使用军事威慑。“以实力求安全”成为美国对外战略更加显性化的基调。比如,在鼓噪“大国竞争”的基础上,美国不断强化在“印太”的前沿部署,拉紧军事同盟关系,试图通过展示和提升武力来遏压“对手”、安抚盟友。二是经济制裁成为常用武器。近期,美方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开打贸易战、关税战,更是将全球经济带入剧烈动荡的境地。三是科技封锁明显加剧。美国愈发倾向于奉行“小院高墙”策略、动用国家力量遏制他国高科技发展,动辄以“国家安全”之名对关键技术实施封锁。

美国更大程度倚仗“硬”手段,正在对国际秩序产生多方面的冲击和重塑。比如,严重削弱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侵蚀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的权威,加剧全球治理困境等。在美国推行“强势外交”和旧秩序松动的复杂背景下,当前国际体系日益呈现多极化与碎片化并行的趋势。多个全球性或区域性力量中心崛起,中小国家外交自主性普遍增强,并更多采取实用主义的“双重对冲”策略。地区合作机制更加活跃,形成具有“板块化”特征的新型治理格局。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与之相应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影响力快速提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方国家对于国际规则制定的垄断。与此同时,尽管多极化导致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碎片化仍带来全球治理协调的困难乃至潜在的治理真空,世界面临在新格局下捋顺全球治理的紧迫任务。

面对美国对外行为模式的转变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尤其不应被美国的对外言行带歪节奏,而应在积极作为中引导国际秩序朝着良性方向改善和发展。

其一,坚守战略定力,避免陷入冷战思维窠臼。在美国强化硬实力博弈的背景下,其他国家切忌卷入“非输即赢”的阵营对抗陷阱。历史经验表明,冷战式的对抗思维不仅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割裂世界,阻碍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进步。对此,世界多极化的推动力量以及既有国际体系的参与者都应保持战略清醒,坚持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努力管控相关大国破坏性言行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可能的领域保持对话沟通,才是正确“处世之道”。

其二,推动国际体系的包容性改革和合作共赢。在多极化时代,全球治理体系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完善,以反映新的力量格局和普遍利益诉求。无论数字经济、太空、极地还是海洋治理,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应该倡导开放包容的规则观,使新规则成为各方普遍接受并遵守的行为准则,而非服务于少数集团利益的工具。通过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和对话协商,逐步修补和完善现有国际体系的短板,使之更好地适应多极化世界的需求,并对冲美国更加依靠硬实力来推行“美国优先”的自私性做法。

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将是一个充满竞争亦不乏合作的动态过程。美国更大程度地依靠硬实力无疑给这个过程增添了冲击性变量,但并不足以扭转历史演进的大势,即一个多极化和多元化世界已经到来。在此进程中,国际社会期待并呼唤一种新的大国责任观:以合作而非对抗来处理分歧,以共赢而非零和来定义大国角色。这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也是在多极化时代塑造持久和平秩序的必由之路。

来源:环球网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