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荒蛮故事》当年被称为阿根廷版《天注定》,区别是《天注定》没在咱们国内上映,《荒蛮故事》在阿根廷上了。
《荒蛮故事》当年被称为阿根廷版《天注定》,区别是《天注定》没在咱们国内上映,《荒蛮故事》在阿根廷上了。
如今《荒蛮故事》都要在国内上了,《天注定》都还没大规模上映过,或许贾樟柯筹备这片子本身就是个天注定的荒蛮故事。
《荒蛮故事》跟《天注定》一样,虽然是个短片合集,但都是由同一个人来编导。
据说达米安·斯兹弗隆脑中的点子太多了,把每个创意都拍成长片的话不大现实,所以就先挑几个出来拍成合集。
那干脆我也一个一个地聊。
先说说放在片头曲之前这个关于飞机事故的短片。
它确实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就像电视剧的第一集那样,在短时间内就出现反转,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住,然后继续往下看。
当然这里的反转是伴随着一个大危机的,所以逻辑方面观众会来不及考虑,否则会质疑这个计划是否真的可以实行。
二刷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过这个短片还专门为二周目提供了一个宝箱,让我们获得额外的乐趣。
假如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前景聊天的人身上,多关注一下背景,会发现凶手早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当凶手的前女友第一次提到他的名字时,过道的尽头有一个男人端着托盘走出来。
根据后面乘务员的描述,凶手端着咖啡进了驾驶室之后就把门锁了,可以推断出他就是那个人。
从这里开始故事的暗线就一直在悄然推进。
比如乐评人说他把凶手的音乐说得一文不值时,凶手就从他面前经过。
下一个镜头他们继续聊,凶手已经进了驾驶室。
然后加入聊天的人越拉越多。
期间背景处的乘务员在焦急地打电话,并且不断观察驾驶室。
然后又直接走向驾驶室,但是经过乘客的时候她是假装镇定的。
之后乘客们发现他们都认识同一个人,与此同时乘务员在背景一直打不开驾驶室的门,这时候就可以揭开谜底了。
揭开后马上进入尾声,也就是飞机的终点,中间由凶手的心理医生做衔接,交代最后那两个人的身份。
不过心理医生敲门之后有人跑去问他是谁,然后医生还真的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转过来跟大家自我介绍,跟玉面手雷王似的。
这个编得有点傻,为了交代心理医生的身份而忽略合理性 。
其实可以让他在喊话的时候把设定交代出来,比如说当初你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我不该如何如何之类的,这样观众自然就能猜出他是心理医生。
这条暗线的设置把观众变成了飞机上的乘客。
凶手明明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我们没有注意他,然后在无人在意的角落里,这个人就直接干了一票大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最后一个镜头把视角放在机舱内会更好,这就是我们作为乘客在“死“之前见到的最后一个画面了。
第二个故事是餐厅下毒,可能因为是固定场景,并且是夜戏,所以灯光方面比较好设计,这个短片的画面质感也显得比较精致。
整个餐厅的场景就像剧院,厨房是幕后,外面就是舞台。
色调也做了明显的区分,厨房是冷色调,外面是暖色调为主。
这个故事的设定跟第一个故事一样,又是通过角色口述来完成的。
大概是因为篇幅太短了,所以用台词来交代是效率最高的,但也是最缺乏电影感的做法。
还有一些讽刺的表达也光靠嘴说,比如厨子说自己坐过牢,但外面的世道比监狱险恶多了。
这种对比手法跟《倩女幽魂》以鬼的简单粗暴来反衬人心难测如出一辙。
《倩女幽魂》中拍了鬼,又拍了各种贪得无厌的人,对比很直接,而这个故事里的监狱就没有直接展示,所以看完只觉得是打嘴炮而已。
不过有一句台词我倒是蛮喜欢的,就是厨子发现老鼠药没有生效,然后说了一句:“老鼠药过期了,药性是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这话又荒诞又讽刺,同时还带点喜剧效果。
之后厨子亲自动手,也是用行动来证明她认为监狱比外面好的观点,既帮女主报了仇,也如愿进去里面呆着。
她其实就是女主的哥特式替身,是一个残缺或扭曲版的女主,将人类压抑的情感和欲望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第三个故事是两个司机打架,这一段完全是户外戏,而且场景真的给人一种荒蛮的感觉。
开头一上来就是一段卡点的剪辑,说实话剪得有点土,真的是卡着鼓点切镜头,像我这种业余的人剪合集视频的时候就是这种做法。
不过卡点剪辑的作用还是有的,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有秩序的感觉,到后面这种秩序就完全被打破了。
两个主角有两种比较极端的人设,一个穷且邋遢,一个有钱且爱干净。
奥迪哥连千斤顶都不会用,显然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上流人士。
他换轮胎的时候还要在地上铺一条毛巾,免得脏了裤子,挡风玻璃被对方拍了还要嗞水冲一下。
结果这位粑粑哥就用最脏的东西回敬他,那条代表洁癖的毛巾也被拿来擦屁股,瞬间就把他的邪念勾出来。
一旦有了邪念,两个人反而更加趋同。
奥迪哥所谓的优雅整洁都被抛到一边,直接上口去咬粑粑哥的手。
最后两个人抱在一块被烧成焦炭,外表的区别已经消除,底下的不堪没有任何区别。
最讽刺的一点是,车是在河边烧起来的,象征着这场冲突本身是可以避免的。
假如有其中一方不再恋战,往前走一步,其实就能踏入水中,火就烧不起来了。
第四个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们把我车拉走,我拿我车炸小楼。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爽片,在最大的爽点出现之前,导演拍了大量让人不爽的情节。
主角遇到的那一系列苛捐杂税的事情,多数人可能在现实中都遇到过,因此很容易代入。
不过将妻子跟那些催缴部门并列,就比较老登思维。
最后所有人都把主角奉为英雄,连妻子和女儿都来为他庆祝,这个处理就太男频爽文了。
而且前后也没对上,他们夫妻的矛盾主要是因为男主不顾家,这个理由其实也很老套,十部国产悬疑剧大概有九部里面的警察家属都是这种设定。
后面两人和好却跟之前的矛盾没有关系,而是他做了一件所谓“有男子气概”的事,家人就自动回归,这就很自恋了。
其实结尾只要拍狱友给男主开party就足够了,但为了跟前面女儿过生日形成呼应,最后把家人也加进来,就比较牵强。
当然这个故事也有真实的一面,现实中就能找到不少版本,甚至比电影还要疯狂。
比如去年年底美国联合健康保险的CEO布莱恩·汤普森被刺事件。
凶手路易吉·曼吉奥内最近刚被判了死刑,但有不少美国民众将他奉为英雄,因为天下苦医疗体系久矣。
不过冷静过后再来看这次事件,它牵涉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爆破哥的故事也仅仅是一种互联网嘴替,只负责让人爽,不负责让人思考。
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富二代开车撞死行人,富一代找人为儿子顶罪。
整个短片都发生在一个豪宅里,跟第二个故事有点像。
只不过细分的场景多一些,人物也多一些。
第二个短片的女主还心存善念,这个短片则主打一个全员恶人,但不是一上来就直接全部露馅,中间还做了两个烟雾弹。
第一个就是检察官。
他过来确认案件的时候,发现后视镜的角度跟顶罪的佣人所坐的高度不匹配。
这是优秀的悬疑片手法,有些观众看到这里会自动进入悬疑片模式,下意识地将检察官划入正派阵营,结果发现他查明真相只是为了敲诈富一代。
第二个烟雾弹是佣人,他的身份会使他成为常规阶级叙事中的受害者,观众对他多少带点同情,结果后面也加入敲诈阵营。
而富一代明明是上位者,因为这些人变本加厉地敲诈,慢慢变成了一个受害者。
直到最后顶罪的佣人被死者家属一棍爆头,富一代的受害者滤镜才彻底被敲碎。
假如前面真的有观众开始同情富一代,看到这一棍估计也能回过神来。
不过如果从讽刺的角度来看,前面检察官和佣人的反转是一层讽刺。
后来富一代准备大义灭亲,让儿子去自首,但原因不是正义,而是不想被讹钱,讽刺力道再加码。
所以越往后看就越期望能够出现更讽刺的结局,可影片最后走的是另一个方向,尽管那一棍子很暴力,但某层面上依然会显得有些力道不足。
第六个故事讲一对璧人变成一对碧人,双方都变绿了,但结尾两人又将绿就绿,这种故事到底真不真实呢?
我也不清楚,它很像人们平时聊八卦的时候会出现的那种奇葩夫妻。
所以这个故事就很有八卦质感。
但必须承认,聊八卦还是蛮爽的。
看到女主在天台把男主直接骂到吐那段,实在是太解恨了。
当然场景的转换本身就拍得挺有意思。
宴会厅场景打的是顶灯,光是至上而下的。
一到天台之后,就转为地灯,这一对比,马上就能感觉到女主的世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地灯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恐怖效果,预示着女主的黑化,也预示着那个好言相劝的厨子并不是什么纯良之人。
后面下了楼,男主就看到他在跟同事分享八卦了。
故事的结尾会让我想到第三个故事,两个不同出身的人厮打在一起,变成同一类人。
最后这个故事的男女主最终也把所谓文明和礼教全都丢到一边,任由纯动物性的欲望把自己完全支配。
女主也有点像奥迪哥,本来可以扬长而去,但最终选择回过头来,跟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一起坠入深渊。
整个《荒蛮故事》讲的就是各种邪念,以及邪念的由来,这些来处单拎出来看似乎有点荒诞,可放进情境中却又显得很合理。
正如《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的,他写得一点都不魔幻,他写的就是现实。
来源:幽默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