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2011:本土三级片拿亚军和台湾青春片夺冠哪个更悲哀?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5:12 5

摘要:2011年香港电影总票房约13.8亿港元,同比微增3%。这一年,由《阿凡达》掀起的3D特效技术热潮在香港有了最新落地成果,主打“枕头”的《3D肉蒲团》以4100万港元勇夺年度港片票房冠军的同时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三级片;主打“拳头”的《龙门飞甲》则以1

导读:2011年香港电影总票房约13.8亿港元,同比微增3%。这一年,由《阿凡达》掀起的3D特效技术热潮在香港有了最新落地成果,主打“枕头”的《3D肉蒲团》以4100万港元勇夺年度港片票房冠军的同时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三级片;主打“拳头”的《龙门飞甲》则以1.7亿票房证明3D+武打有搞头。而已成港片救命稻草的合拍片出现了新局面,《龙门飞甲》、《鸿门宴传奇》等片内地狂揽数亿但在香港本地却集体遇冷,文化水土不服愈演愈烈。不过这一年最让人诧异的是台湾小成本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仅拿下了年冠还打破了周星驰的《功夫》(6127万港币)纪录成为了当时香港最卖座的华语片,台湾电影居然能在崇尚西片的香港登顶,确实堪称年度奇迹。这正是港影兴微增,枕拳竞技分;合拍寒愈切,台片破天云。

合拍片:当新鲜感耗尽之后

“北上”曾是港片续命良方,但到了2011年却开始呈现疲态。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批老影人把内地市场当成了养老院和韭菜园,李连杰拿《白蛇传说》来还崔宝珠的人情债,刷脸在内地抢了2亿,却败了内地影迷的胃口;另外一种也很有代表性,就是吃不准内地观众的喜好,陈嘉上凭借一部《画皮》在内地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位作为香港影坛为数不多的以知识分子自诩的导演在《画壁》上露了怯,照方抓药改编《聊斋志异》,但却自以为是或者说猜错内地观众的审美端出了一盘讨论极权控制和追求个体自由的“私家菜”,结果导致内地、香港两地口碑双输。

《白蛇传说》这样的片子真能倒了内地观众胃口

而甄子丹的《关云长》则是港片以往完全不拿中国历史当回事的魔改套路,“玛丽苏式关羽”让内地观众完全接受不能;而在内地持续输出的李仁港感觉在内地找到了知音,一部《鸿门宴传奇》被内地媒体讽为“权谋儿戏”,历史观的差异性是让李导意想不到的。没有内地力量的大面积参与,合拍片陷入“大制作、低口碑”怪圈其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既留不住香港地域特质,又无法完全把握内地文化脉搏,凭借多年类型片积累的成功配方在持续消耗内地观众的新鲜感,这种隔阂不是老一代香港电影人能凭一己之力能消除的,库存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不过这也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毕竟都到了收山阶段了,后来者怎么过不是他们需要担心的。

当80后开始怀旧:青春叙事的奇迹

2000年后不单单香港电影人北上成为潮流,台湾省和内地的交流其实同样也是渐入佳境。台湾省《那些年》以“小而真”逆袭,直击80后情感共鸣,吓人的票房奇迹让人发懵。台湾、香港年冠,内地在删减部分咸湿内容公映后虽然遭遇盗版影响仍然拿到了7580万的票房,可谓红透两岸三地。该片是九把刀(小说家转战电影界第一人,之后的韩寒、郭敬明多多少少都此影响)受根据自身初恋经历创作,“柯景腾”“沈佳宜”均有原型人物,陈妍希凭“沈佳宜”成为全民初恋女神,马尾造型、清纯气质被赞“校花模板”;柯震东的少年感与痞帅形象精准贴合角色,影片高喊“集体青春回忆”成功触发了已经成为消费主力的80后、90后观众的集体记忆 。受此片影响,一大批青春片纷涌而来,《匆匆那年》、《致青春》都流行一时。

《那些年》的成功实在相当意外

无独有偶,这一年内地也出了一匹黑马,“光棍节”上映的《失恋33天》定义了内地“小妞电影”,成功填补了国产电影都市轻喜剧类型的空白 ,而白百何通过饰演的“黄小仙”成为独立女性形象代表,催生了《北京遇上西雅图》、《滚蛋吧!肿瘤君》等同类型作品问世。

内地、台湾所表现出的创作活力无疑映衬出了港片的没落,不要说《秋天的童话》《甜蜜蜜》、《阿飞正传》就算是“古惑仔”系列也能共振一代代年轻人的情感点,2000年后香港电影在市场上几乎只剩下了警匪片和动作片,像彭浩翔“志明与春娇”系列这样能在市场捞到一定份额的情感片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2011年一直一直坚守本地的杜琪峰终于按耐不住北上拍摄都市爱情片《单身男女》试水,虽然拿到了6000万票房,但程式化三角恋让人看到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杜琪峰们确实没法真正了解。当台湾与内地用生活流叙事收割市场,港式都市爱情仍困在摩天大楼与咖啡杯里,加上精英范的古天乐、吴彦祖、高圆圆又加大了和小镇青年的距离,票房不温不火的结果并不意外。

港片不是不拍都市爱情片了,而是无法再引领潮流了。

三级片的高光——该自豪还是尴尬

2011年的香港本地电影其实最出位博眼球的是《3D肉蒲团》。影片于2011年4月在香港上映,首日票房达278万港币,超越《阿凡达》创下纪录 ,其中内地观众因影片在内地禁映而组团赴港观影,成为票房重要贡献者,最终以4170万成为了香港三级片影史票房冠军(直到2022年才被《正义回廊》以4160万港元超越),其本质只是新技术与传统类型片的畸形媾和而已。

监制萧若元直言:"这是给港产三级片的临终急救。"影片虽以1800万成本撬动全球过亿票房,但三级片里再分类出来的情色片只能成为救市的“春药”,不可能持久发展啊,只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你肯定干不过日本和欧美的成人电影吧。回头再看,影片的核心价值只有 3D+情色 的创意嘘头而已,3D技术才是最大的卖点。徐克的《龙门飞甲》也是同理,即使3D+武侠加上徐克和李连杰这对黄金搭档时隔多年再次联手合作的噱头,在武侠片迷心目中《龙门飞甲》连《新龙门客栈》的同人作品都算不上。

多少年后世界电影业的发展告诉我们,3D技术只能归类为吸引眼球的奇技淫巧而已,既救不了三级片也同样无法拯救武侠片。一切炫目的技术都只是佐料而已,真正打动观众的始终是故事本身。

喧闹的2011年,港片里头还是有值得回味的,杜琪峰的《夺命金》描摹了一副各行各业在金融危机下的众生像,杜琪峰少见的偏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这片子是受了贾樟柯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了。许鞍华执导的《桃姐》运用白描手法展现平凡生活,还原主仆情与养老议题。

朴实但劲道十足的《桃姐》

祛除港片式癫狂、关照现实当下,这样的作品不能帮助港片回到昔日荣光,但却能帮香港留存时光。

来源:张聆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