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1日,迪士尼出品的新版《白雪公主》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作为迪士尼的重磅制作,这部电影的背后不仅有着超高的投入,还承载着近百年传承的经典IP。然而,尽管这个故事早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童话,迪士尼这次的真人版翻拍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3月21日,迪士尼出品的新版《白雪公主》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作为迪士尼的重磅制作,这部电影的背后不仅有着超高的投入,还承载着近百年传承的经典IP。然而,尽管这个故事早已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童话,迪士尼这次的真人版翻拍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超高成本,超低回报
新版《白雪公主》经过了长达近十年的筹备,2016年开始布局,2021年定角,2022年开拍,直至2025年才迎来正式上映。这部电影的总投资高达3.5亿美元(约25亿人民币),其中制作成本就占了2.5亿,再加上宣发等其他费用,总成本接近3.5亿。但问题是,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实在惨不忍睹。
截至目前,电影的全球票房仅突破1亿美元,而北美首周末票房仅为4300万美元,甚至在中国的票房仅为829万,远低于预期。与之对比,国产电影《流浪地球2》虽然制作成本只有12亿人民币,但票房却远超《白雪公主》。从票房预测来看,《白雪公主》全球总票房可能只会在2.15亿到2.35亿美元之间,按照50%的分成比例,迪士尼最多能回本1亿美元,依然会亏损约2.5亿美元(18亿人民币)。这一亏损额度让《白雪公主》成为近年来电影历史上的最大惨败。
口碑崩塌,修改过头
电影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口碑的崩塌。尽管原著故事家喻户晓,但迪士尼在这一版本中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创新,却彻底引发了观众的不满。最具争议的是对白雪公主形象的“颠覆”。原本“皮肤如雪、嘴唇如血”的经典设定,被改为白雪公主的名字来源于暴风雪,而不是她的肤色,令人费解的改编让人疑惑到底是为何而改。更令人惊讶的是,电影中白雪公主的美丽不仅没有得到“魔镜”的认同,甚至还要强调“内在美”,魔镜不再仅凭外貌来评判,这让人忍不住怀疑,迪士尼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努力破坏原有的经典。
此外,电影中的王子被彻底改编为一个盗贼,这一改动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影片的宣传语中白雪公主强调“不需要王子的拯救”,结果最后居然是盗贼“拯救”了她,这让本就充满争议的角色设定更加滑稽。
选角问题,政治正确的代价
另一个问题在于选角。原本作为童话故事中最美丽的女性角色,白雪公主却由瑞秋·齐格勒来扮演,而她的颜值并不符合原著中的形象。尽管如此,迪士尼坚持让她担任主角,背后无疑有着强烈的“政治正确”因素。瑞秋·齐格勒本身拥有多重血统,这让她在好莱坞显得尤为突出,但选角的争议让观众开始质疑迪士尼的“过度政治正确”。
电影中其他角色的设定同样令人失望。例如,七个小矮人被改成了“某种魔法生物”,而且为了避免种族问题,甚至没有聘请侏儒演员,而是使用CGI技术,最终还因此面临了一场官司。所有这一切看似为“正确”着想,却让电影的质量遭受了重创。
全球观众的反应,票房的无情回应
尽管《白雪公主》被灌输了如此多的“政治正确”元素,但观众的反馈却并未如预期般正面,反而是一片槽点。全球的影迷几乎一致表示,电影不仅摧毁了童年记忆,还让人难以接受这些过度修改和生硬的政治表达。正如制片人之子“乔纳·普拉特”所说,瑞秋·齐格勒毁了电影,也揭示了迪士尼的一场自欺欺人之举。
结语:政治正确的代价
如今,《白雪公主》已经成为迪士尼历史上最惨烈的失败之一。这部电影的“政治正确”操作和毫无创意的翻拍,彻底让观众失望。对于迪士尼来说,3.5亿美元的投资换来的是18亿人民币的亏损,恐怕这一教训将成为他们未来决策的一大警钟。也许,下一个迪士尼公主,真的不该再那么“正确”了。
来源:娱生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