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2024年香港影市接连出现两部单片票房过亿的港产片,分别是《破·地狱》1.4亿港币,《九龙城寨之围城》1.07亿港币。这两大商业强片的联合助攻之下,香港本地市场仍然没有整体优异的表现,香港电影市场的寒冷简直是冰冻三尺。
近日,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的春茗晚宴上,会长古天乐接受媒体群访,一位记者问他:“如果大家遇到好的剧本,可以减一减片酬吗?”
古天乐认真答道:“减片酬是一定的,减片酬都不一定能拍到你,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大家坚守自己的岗位,为香港电影在此发光发亮。”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香港地区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13.43亿港币,较2023年的收入,减少1亿港币。
众所周知,2024年香港影市接连出现两部单片票房过亿的港产片,分别是《破·地狱》1.4亿港币,《九龙城寨之围城》1.07亿港币。这两大商业强片的联合助攻之下,香港本地市场仍然没有整体优异的表现,香港电影市场的寒冷简直是冰冻三尺。
古天乐的一席话并非针对个人而言,他表达的是整个行业的窘境。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制定了一个“拍住上”的计划,原计划两年拍摄8部电影,现在投资有限,只能拍4部。窥一斑可见全豹,香港整个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不是一线明星,都要考虑如何坚持从事这份职业?所以,古天乐才会鼓励大家“坚守自己的岗位”。
可是,从业人员无工可开,生计就成为问题。演员沈震轩开网约车、演员戴耀明茶餐厅打工等新闻不断冲上热搜。香港影视行业从业人员开始纷纷转行、兼职,他们或许没有真正放弃演艺事业,但影视行业确实没有给他们带来新的工作机会和收入,行业的窘境一目了然。
香港电影在当下是低谷运行,它在鼎盛时期有多风光?
《香港影视业百年》一书中介绍,仅在1992年,香港本地影院上映的港产片就多达234部!港产片公映数量,1992年是210部,1994年是187部。如此庞大的电影产量,可以想象当时的香港电影从业人员有多么忙碌。周星驰在1992年连续上映7部新片,他在1991年大概率是全年无休地排片,而他也只是香港电影万千忙碌者之一。
香港电影在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是一长段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产量高、类型多、明星繁。举例来看,1991年的喜剧片《豪门夜宴》,云集了100多位香港明星,郭富城、张曼玉、周星驰、刘德华……所有耳熟能详的港星,几乎都在片中客串。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阵容,具象化表现出香港影业的发达程度。
现如今,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香港上映的港产片数量约为30部!这与巅峰时期相比,属于坠崖式产量下滑。无戏可拍是从业人员的常态,这就导致了很多演艺人员转型求生存。
香港电影为何会从极盛转向极衰?
1990年代初,香港电影产业空前繁荣,每个从业人员似乎都有拍不完的戏。但是,创作者过分的忙碌,导致粗制滥造影片的大量出现。一个类型片火了,复制影片立刻涌现。当时,武侠片火了,黄飞鸿电影火了,立刻就有看不完的武侠片,数不尽的黄飞鸿出现,所有的观众都开始审美疲劳。香港电影在当时没有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没有勇于拓展新题材,始终在武打动作、香艳爱情、奇幻恐怖等类型中吃老本。
1993年,美国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市场收入票房6189万港币,这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6000万的电影,拿到年度总冠军,以及当时的香港影史总冠军。好莱坞电影此前在香港市场一直打不赢港产片,这一回却是大获全胜。好莱坞电影依托电脑科技制作视效大片,成为领先全球电影市场的利器。
港产片从这一年开始,走向下坡,但从业者依旧在原本的传统创作道路上行走。武打吊威亚,动作讲求套招,警匪、爱情、喜剧无一不是长年累月的沿袭套路,缺乏新意。
那一年之后,李连杰主演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梁家辉主演的《东邪西毒》、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等大明星高成本的古装电影纷纷票房失利,港产片逐渐失去东南亚市场的话语权,好莱坞电影迅速超车。香港电影从此每况愈下,再也没有黄金时代的风光,直至今日。
我们再看近期的香港电影,其实还是在吃1990年代的老本。刘青云、刘德华、梁朝伟等90年代的影星,今天还是一线,唯一在21世纪初走红的古天乐,已经年过五旬。香港电影的卖座类型,还是围绕着动作、喜剧展开。30年前没有实现的电影产业升级,30年后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艰难维系。
时至今日,我们抛开香港电影未能完成产业升级不谈,仅看香港电影行业目前的困境,就有两大难题始终无法解决。
第一,新星匮乏。谁能想到,曾经繁星满天的香港影坛,今天已经到了新星稀缺的地步。近几年的港产卖座片《扫毒2》《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神探大战》《金手指》《误判》等等,仍然是刘青云、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等明星领衔。
2024年可喜的见到了林峯主演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可是林峯今年也有45岁了。明星没有新面孔,难以吸引到新一代观众。00后已经25岁了,电影应该考虑10后、15后观众的口味了,没有新星担纲主演电影,谈何新一代观众吸引力?
周星驰1990年主演《赌圣》大获成功,票房突破4000万港币,当时他没有电影代表作,28岁的周星驰凭借《赌圣》一举成名天下闻。
第二,题材单一。香港电影近来年始终围绕着动作、警匪、喜剧、爱情进行叙事创作,《九龙城寨之围城》虽然题材略带新意,但故事仍然是回望香港的历史,类型主干仍然是动作片;《破·地狱》关注殡葬行业,题材略有创新,但是这样小众的创作视角,票房成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香港电影目前背着两大难题环绕,进入一个创作的死循环。投资方仅看熟悉的明星阵容,有保障的电影类型,循环往复,新人演员始终难以冒头,新类型新题材始终没有拍摄机会,整个行业不再有生机勃勃的状态,未来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香港电影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行业艰难的情境之下,每一部开工的电影,或许应该朝着精品方向制作。剧本创作上多一些巧思和诚意,拿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想法和新意,带给观众扎实、惊喜的新内容,或许还能在这个低谷中逆市上扬。
香港电影不会死,只要这里有人在拍电影,就会存续香港电影的星火。电影需要新导演、新演员、新摄影师……去传承、去开拓创新,多给中年、青年导演一些机会,或许能带来更多的希望。
崔汀/文
来源:亮仔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