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08部:《刺猬的优雅》
“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相信这世上一定有一个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恋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在偌大的世界里,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
是的,只有同频的人,才能读懂你的言外之意,理解你的山河万里,尊重你的与众不同。
2009年,法国导演莫娜·阿查切将哲学教授妙莉叶·芭贝里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打造了这部被誉为“现代版《小王子》”的文艺经典—《刺猬的优雅》。
影片斩获开罗国际电影节大奖,豆瓣评分8.8分,至今仍是影迷心中的哲学电影标杆。
导演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双线叙事结构,将巴黎左岸高级公寓中的孤独与优雅娓娓道来。
01. 天才少女的“自杀计划”
影片开场,不满12岁的帕洛玛用摄像机对准自己的额头,冷静宣布:“我将在13岁生日那天自杀。”
这个生长于国会议员家庭的女孩,智商超群,她已经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
她看透成人世界的虚伪:母亲沉迷抗抑郁药,父亲追逐名利,姐姐虚荣傲慢。
2. 门房太太的“秘密花园”
在看过的所有电影作品中,《刺猬的优雅》这部影片里的门房太太荷妮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
公寓看门人荷妮,她臃肿邋遢,被住户们视为“无知的底层妇女”,却在狭小的门房里藏着一整屋藏书。
她读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研究东方哲学,她用黑巧克力和茶搭配阅读,在无人之境构建精神堡垒。
“当门房里那台电视机,播放着低级娱乐节目而保护着我的秘密时,我却在神秘小屋中眼含泪光,为艺术的奇迹而如痴如醉。”
直到日本绅士小津格郎搬入公寓,用一句托尔斯泰的引言戳破她的伪装:“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时,机灵的帕洛玛也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她说:我感觉她只是故意装得很懒散,其实内心跟刺猬一般细致,性喜孤独,优雅得无以复加。
3.结局是她没有自杀,而她却死了
当帕洛玛逐渐被荷妮的优雅吸引,小津与荷妮的爱情也悄然萌芽。
小津与荷妮共进日式晚餐、看日本电影,荷妮与帕洛玛一起喝茶、吃巧克力、聊天,而帕洛玛与小津一起下围棋,孤独的灵魂在碰撞中迸发火花。
然而,命运在此急转直下。
荷妮为救流浪汉被车撞倒,生命戛然而止。
帕洛玛知道后,颤抖着喃喃:“原来死亡不是解脱,而是永远失去爱的可能。”
这场死亡成为全片最震撼的转折:荷妮的优雅并非来自学识,而是她为他人献出生命的纯粹;
帕洛玛在绝望中看到金鱼从下水道奇迹生还,终于明白:“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时你在做什么。而她,刚准备好去爱。”
04.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优雅与阶级无关,它藏在灵魂褶皱处。
荷妮用书籍对抗世俗偏见,帕洛玛用摄像机记录荒诞。
导演用“刺猬”隐喻那些用冷漠保护柔软内心的人:真正的优雅,是即使身处泥泞,仍对美与智慧保持饥渴。
第二, 孤独是常态,但理解终会抵达。
影片解构了“灰姑娘式爱情”,小津不是荷妮的救世主,帕洛玛也未因死亡顿悟。
但三个灵魂的相遇证明: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寻找共鸣的勇气。
第三,生命的意义,藏在“无用之美”里。
帕洛玛最终放弃自杀,因为荷妮教会她:人生不是鱼缸,而是“追捕转瞬即逝的美的瞬间”。
正如那只逆流而上的金鱼,挣脱桎梏未必需要颠覆世界,有时只需一场向内的觉醒。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曾像刺猬一样蜷缩,像金鱼一样困顿,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它不会给你鸡汤,但会让你相信:这世上总有一个灵魂,能读懂你尖锐外壳下的柔软。
毕竟,优雅从不是姿态,而是选择:选择在荒诞中坚持热爱,在孤独中等待共鸣。
“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而活着,就是为了准备好去爱。
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藏身之处,做一只性喜孤独且优雅的刺猬!
电影:《刺猬的优雅》
国家:法国、意大利
上映:2009
导演:莫娜·阿查切
主演:若西安·巴拉斯科、佳朗丝·勒·吉耶米克、伊川东吾
豆瓣:8.8
-over-来源:小正电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