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你是否喜欢他,西弗勒斯·斯内普都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复杂的角色。原著为他最后的反转铺垫了大量内容,当然艾伦·瑞克曼扮演的斯内普更是无可取代。然而在电影中,斯内普的故事线还是改动了很多。
无论你是否喜欢他,西弗勒斯·斯内普都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复杂的角色。
原著为他最后的反转铺垫了大量内容,当然艾伦·瑞克曼扮演的斯内普更是无可取代。
然而在电影中,斯内普的故事线还是改动了很多。
1、哈利对斯内普发射两次钻心咒
在电影《混血王子》中,哈利在目睹斯内普杀死邓布利多后,仅对其使用了神锋无影咒。
而原著中这段更具冲击力:暴怒的哈利连续两次对斯内普施展钻心咒,斯内普都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这个细节既展现了哈利此刻的绝望暴怒,更暗示着斯内普对局势的绝对掌控。
可惜电影删减了这段关键互动,弱化了人物间复杂的对抗张力。
2、斯内普记忆中的莉莉被删除
《凤凰社》电影在闪回斯内普记忆时,仅聚焦了詹姆·波特的校园霸凌片段。
而书中这段关键回忆里,莉莉不仅挺身制止冲突,更以"同意约会"为条件与詹姆交涉。
正是这种微妙互动,既揭示了斯内普对莉莉的隐秘情愫,也铺垫了后续守护哈利的执念根源。
电影删去莉莉的在场,使这段记忆沦为单薄的屈辱回放,确实减弱了斯内普悲剧人格中最具宿命感的锚点。
3、混血王子的身份揭穿
《混血王子》电影仅以斯内普自曝身份草草收场,而原著却通过魔药课本的批注层层揭秘。
斯内普继承母亲艾琳·普林斯(Eileen Prince)的巫师血统,却因麻瓜父亲沦为"混血"。
这个充满矛盾的身份标签,既是他研发黑魔法的创作源泉,更是贯穿他整个悲剧人生。
电影舍弃这段身世解谜,使得"混血王子"的意象沦为空洞的称号,消弭了角色最核心的身份焦虑与宿命悖论。
4、天文塔上斯内普没有见到哈利
电影《混血王子》在最后天文塔戏份增设了一段原创桥段:斯内普与藏在下层的哈利碰面,并用噤声指令让他不要妄自行动。
而原著采用了更残酷的上帝视角:邓布利多对哈利施禁锢咒,让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校长被杀,自己却连手指动一动都做不到。
电影用一种更加直白的方式来呈现哈利对斯内普的敌意,虽然强化了戏剧张力,但原著的设计更加精妙,给人一种陷入困局中的悲剧美感。
5、盥洗室决斗的后续处理
电影《混血王子》删去了哈利用神锋无影险些杀死德拉科后的惩罚。
原著中斯内普用关禁闭惩罚哈利,之后在魔药课上用"橱柜论"暗示其鲁莽本质。
更微妙的是,原著中马尔福先对哈利施钻心咒的细节在电影中抹去了,这使电影中的哈利从正当防卫者沦为失控的施暴者。
电影改编虽然强化了戏剧冲突,却也使神锋无影事件沦为单方面的暴力宣泄,消解了原著精心构建的道德灰度与因果链条。
6、被弱化的天文塔之战
电影《混血王子》将食死徒撤出霍格沃茨的片段处理为大肆破坏——贝拉击碎大厅里的彩色玻璃,癫狂如同孩童恶作剧。
而原著中这场突围戏却是斯内普的投名状。他不仅“杀死”邓布利多校长,更是纵容同僚摧毁毕生守护的城堡。
导演大卫·耶茨以"避免重复"为由弱化了天文塔之战,无疑是错失了展现斯内普双重身份被撕裂的机会。
当食死徒用魔杖炸裂他一直守护的城堡时,这位魔药课教授的灵魂早已在废墟中分崩离析。
7、没机会看到斯内普骑飞天扫帚的画面
在第一本书《魔法石》中,斯内普担任格兰芬多与赫奇帕奇魁地奇比赛的裁判。
比赛结束后,哈利看到一个戴着兜帽的人跑到森林里,哈利跳上扫帚去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看到斯内普正在与奇洛谈论着什么。
而电影将这一幕安排到了图书馆里,让我们失去了目睹斯内普骑飞天扫帚的镜头,并且斯内普当魁地奇裁判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哈利。
斯内普在背后默默为哈利做了这么多事,结果在电影中都“一剪没”了,实在太遗憾了。
参考资料:
1、Interesting Severus Snape Moments In The 'Harry Potter' Books That Were Different In The Movies (ranker.com)
本文完,谢谢阅读
分享、在看与点赞
请至少让我拥有一个吧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