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耗资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巨制,在中国内地首周票房仅640万,全球票房至今未破1.5亿,堪称2025年最昂贵的"雪崩"现场。
当《白雪公主》剧组宣布要"重塑经典"时,谁也没想到这场魔法盛宴会变成迪士尼的滑铁卢。
这部耗资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巨制,在中国内地首周票房仅640万,全球票房至今未破1.5亿,堪称2025年最昂贵的"雪崩"现场。
这场看似普通的电影失利,实则暴露出好莱坞百年老店正在经历的深层危机。
根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白雪公主》的成本构成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教科书:
演员阵容: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片酬高达4000万美元,远超《魔戒》时期"精灵女王"凯特·布兰切特的报价;
特效团队:聘请曾参与《阿凡达》的维塔数码制作七个小矮人CG形象,单个角色建模费用突破500万美元;
服装道具:仅白雪公主的玻璃棺材就耗资200万美元,采用NASA级纳米材料模拟冰晶折射效果;
场地租赁:在英国松林制片厂搭建的"玻璃宫殿",每日维护成本高达18万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同样投资30亿人民币,却实现了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等视觉奇观。
有网友犀利指出:"同样是烧钱,人家烧出了技术里程碑,迪士尼烧出了塑料大棚。"
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源于对原著核心设定的荒诞篡改:
肤色争议:原著明确描写白雪公主"皮肤像雪一样白",但片方以"出生日暴风雪"为由强行洗白,被网友嘲讽"魔镜若是能说话,都得骂你瞎编";
角色阉割:王子戏份被删减至不足10分钟,新增男性角色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被批"新时代女性觉醒=男性角色工具化";
选角事故:扮演恶毒皇后的盖尔·加朵,其性感女神形象与原著中"皮肤黝黑、嘴唇血红"的设定形成诡异反差,被观众戏称"迪士尼版美杜莎"。
更令人瞠目的是主演瑞秋·齐格勒的斑斑劣迹:2023年在《雷霆沙赞》首映礼上,她对亚裔影迷翻白眼、竖中指的行为被全程录像曝光。
尽管事后删除中文评论并发表"尊重女性"声明,但这一事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影评人周黎明所言:"当资本开始绑架艺术,当政治正确凌驾于叙事逻辑,再华丽的特效也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洞。"
《白雪公主》的溃败并非孤例,它折射出整个好莱坞工业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IP透支:迪士尼公主系列自《冰雪奇缘》后陷入创意枯竭,新作《小美人鱼》(黑人版爱丽儿)全球票房仅2.3亿美元,远低于预期的5亿;
文化折扣:在北美市场,《白雪公主》首周末票房仅600万美元,创下迪士尼真人电影历史第二低;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市场更是遭遇滑铁卢,票房均未突破500万美元;
观众迭代:据Comscore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满意度跌至68%,创下十年新低。年轻群体更倾向于支持《封神传奇》《长安三万里》等本土文化IP。
行业分析师李想指出:"好莱坞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认知危机。他们以为用肤色替换就能完成文化讨好,却忘了观众真正想要的是有灵魂的故事。就像你不能把米老鼠涂成绿色就说这是环保主义创新。"
在《白雪公主》的废墟之上,我们或许能窥见未来影视创作的黄金法则:
尊重原著精髓:如《哈利波特》系列虽历经8部电影,始终坚守"麻瓜世界与魔法世界的对立"核心设定;
创新需有边界:漫威宇宙的成功在于"在共同世界观下讲好独立故事",而非随意篡改角色内核;
文化融合典范:Netflix原创动画《恶魔城》系列,巧妙融合哥特美学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获得全球观众认可。
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A.O. Scott撰文所言:"当我们谈论经典改编时,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改变本身,而是那种'我比原著更高明'的傲慢态度。"
这场19亿的惨败,或许能成为好莱坞重回初心的契机——毕竟,观众永远愿意为真诚的故事买单。
从《花木兰》到《白雪公主》,迪士尼的东方改编之路充满坎坷。
这场19亿的学费告诉我们:真正的魔法不是靠钞票堆砌,而是尊重观众的选择。与其纠结于肤色和性别,不如先把故事讲好——毕竟在电影院里,连哈利波特都需要会飞的扫帚,而不是PPT特效。
来源:江之岛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