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泥巴公主”,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毁童年”“毁原著”震撼。
文|在望
编辑|南烛春之晚
白雪公主不白,男朋友也不是王子,说话时五官都在跳舞。
真人版《白雪公主》是迪士尼一场轰轰烈烈的“刨祖坟”运动。
这部电影从立项就不被看好,选定黑人女主角后更是骂声一片。
如今它口碑票房双双扑街更是让人一点都不意外。
认真看完电影后,你才会发现,它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差劲。
选角丑,居然是这部电影最微不足道的缺点。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泥巴公主”,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毁童年”“毁原著”震撼。
格林兄弟是这样描写的:
她皮肤纯白如雪,嘴唇赤红如血,头发乌黑柔顺。
正是因为过人的美貌和雪白的皮肤,她才被命名为“白雪公主”。
但在迪士尼的改编下,她的皮肤是接近黑色的深棕色,只是因为在雪天出生,所以被命名为“白雪公主”。
有趣的是,白雪公主的父母在电影和原著中都是白人。
建议电影编剧了解一下两个白人生出一个黑人的概率是多少。
影片开头,以一组短镜头,快速介绍了白雪公主的身世。
恶毒王后独揽大权,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处处打压她。
白雪公主成为了打扫卫生的女佣,但她从不悲伤,每天都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乐观。
抛去肤色来看,饰演白雪公主的瑞秋・泽格勒并不算丑。
但她的体态极差,和恶毒王后的饰演者的体态对比起来简直是灾难。
而且她在唱歌时用力过猛,五官乱飞,还将自己“地包天”的缺点展露无遗。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既然接了“白雪公主”这个角色,就应该承担观众对其外貌的评价。
原著中一再强调,白雪公主的美貌无人能及。
而新版电影秉持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认为“外在美”太过俗套,开始强调“内在美”。
魔镜告诉王后,她的美貌天下第一,但白雪公主人美心善,即将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于是王后一怒之下,将白雪公主赶去森林,并派猎人进行暗杀。
问题来了,注重“内在美”的魔镜认为恶毒皇后的美貌排第二,那么其他人的心灵是有多么邪恶呢?
连作品的逻辑都不能自洽,能拍出什么好作品呢?
电影还将原著中的白人猎人改编成了黑人。
政治正确无处不在,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在任何版本中,都是白雪公主主动为小矮人打扫房间,然后小矮人被公主的美貌与善良折服。
但在电影中,白雪公主在小矮人的家里白吃白喝,家务是不碰的,饭是张口要的。
很显然,电影的主创是想表达“当代女性不需要和家务绑定”。
但是做家务难道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吗?
以白雪公主的个头,她的饭量是小矮人的好几倍,要把七个小矮人的床都拼起来才能睡好觉。
小矮人辛辛苦苦挖矿回来后,发现一个陌生的女人吃光了所有的食物,还将家里的床弄得一团糟。
但白雪公主人美心善,第二天醒来后帮小矮人打扫卫生和做饭,小矮人这才接纳了她。
但在电影中,白雪公主什么都不做,长相也比较抱歉。
这样一个混吃混喝的人,小矮人接纳和原谅她的原因是什么?
太过刻意地去强调“性别平等”,反而会适得其反。
白雪公主扮演者在采访中曾批判原著中的王子为“跟踪狂”,白雪公主不会梦想着被王子拯救,而是靠自己回到权力中心。
影片中,白雪公主却被塑造成了一个一心追求权力、想要成为统治者的女性形象。
她不再是那个等待王子拯救的柔弱公主,而是变得坚强、独立,甚至有些强势。
这种人物设定的改变,本意或许是为了迎合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潮,展现女性的力量和自主意识。
然而,在实际呈现中,却让人感觉十分突兀和生硬。
原著中的王子成为了反抗王权的盗贼。
手持“大女主”剧本白雪公主,一次次地被盗贼男主拯救。
而所谓的“靠自己”,也只是打嘴炮而已。
被男主的“真爱之吻”救醒之后,白雪公主回到王宫,用歌声带动着老百姓对抗恶毒王后的金戈铁马。
白雪公主毫无意外地被抓了,就在士兵将要杀掉她时,她发动“盒武器”。
她告诉士兵,自己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知道他们家住在哪里,知道他们家里的一切信息。
就这样,士兵觉得自己被重视了,纷纷临阵倒戈。
王后倒台后,善良的白雪公主充满爱与宽恕,饶了这个杀了亲爹、虐待自己的后妈。
对于这样的剧情,1937年原版动画《白雪公主》导演的儿子感到极为愤怒,称这是对原版电影的侮辱,父亲会被气得“在坟墓里翻身”。
《白雪公主》全球票房不到1.2亿美元,中国票房不足700万人民币,豆瓣评分仅4.1。
《白雪公主》的扑街,堪称是大制作电影中的一个“里程碑”了。
另外,它在剧情和选角上,无一不体现出迪士尼对“政治正确”的过度追求。
在美国电影的创作领域,“政治正确” 已然成为一种难以忽视的潮流。
当 “政治正确” 成为电影创作的首要考量因素时,故事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往往会大打折扣。
政治正确或是美国影片衰落的一个重大因素。
在政治正确影片中,《白雪公主》不是个例。
黑人主演的《小美人鱼》和《美国队长4》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他们的遭遇和《白雪公主》一样。
立项时无人看好,扑街时无人惋惜,更多的只是谩骂。
美式“政治正确”本意是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
但为了政治正确到魔怔也是没谁了。
想要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无可厚非,为黑人量身定制一个角色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他们简单粗暴地将那些白人角色换皮到黑人却显得非常偷懒和可笑。
妄图通过种族配比来实现“平等”,简直是为了正确而正确。
美国影片希望纠正历史偏见,但用力过猛。
影片中的黑人、女性等弱势群体,给人留下“要特权而不是平权,谈权利而不谈责任”等负面印象。
矫枉过正,使得影片成为了新的歧视工具。
在美国的历史上,明明有很多黑人与女性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如今的导演,从来不拍以TA们为原型的作品。
而是通过换皮或者创作一些不知所谓的充满刻板印象的角色。
他们试图通过将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转移到黑人身上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你看,我让你们出演有关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作品,我可一点都不歧视你哦。”
但实际上,他们通过这种文化嫁接的方式抹杀了属于黑人的文化。
那么,真正关于黑人与女性群体的故事是怎样的?
我想,是《为奴十二年》里追求自由的黑奴;是《月光男孩》里的贫民窟黑人男孩;
是《风雨哈弗路》里逆袭人生的女孩;是《永不妥协》里不完美女英雄。
而《白雪公主》《小美人鱼》《美国队长4》这些通过文化嫁接高喊“平等”口号的电影,它们的结局只能是扑街。
曾经人们对美国大片趋之若鹜,连《复联4》这样的作品都能在国内收割几十亿票房。
但自从知道《复联四》有多臭后,中国观众越来越谨慎了。
这是一场“祛魅”,也是国产影片崛起的必然结果。
如今,比起美国大片,越来越多人选择观看国产电影。
同样是经典改编,《魔童哪吒》能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保留原著内核,
“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让古老神话在当代语境下重焕生机,
以150亿+票房成绩惊艳影坛,国产电影在深挖传统文化宝藏的潜力被无限放大。
《封神第一部》也是如此,对封神故事大胆改编,用顶级视效还原神话世界,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沉浸式让观众感受了东方神话魅力。
《流浪地球》更是用硬核特效打造了让人震撼宇宙奇观,让国产科幻电影有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现实题材领域,国产电影也成绩斐然。《我不是药神》聚焦民生痛点,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善良,引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
《孤注一掷》将诈骗产业链的黑暗内幕直观呈现,成为现象级影片,紧张剧情和深刻警示让观众久久不能平静。
而《白雪公主》这样的电影,七个小矮人及白雪公主形象与大众认知大相径庭,过度追求“政治正确”,忽略了故事本身和观众感受 ,大开历史倒车,不仅毁原著,还毁掉了观众的童年。
无论社会思潮如何风云变幻,电影的本质始终不变,那就是讲出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无论什么时候作品质量始终是核心要素。
当然融入正面价值观和社会议题能够赋予影片更深刻的内涵,
但绝不能以牺牲故事完整性、艺术性、观众体验感为代价,
本末倒置地将“政治正确”置于质量之前,影片失利在所难免。
部分参考资料:
金融界|新《白雪公主》口碑扑街,好莱坞为啥钟爱“炒冷饭”
环球时报|从票房到口碑,《白雪公主》真人电影全面“翻车”?
来源:南烛春之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