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1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全球上映。尽管顶着迪士尼百年经典IP的光环,耗资超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这部影片却遭遇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全球首周票房仅6.4亿元(含北美4300万美元、海外4430万美元),IMDb评分更跌至
2025年3月21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全球上映。尽管顶着迪士尼百年经典IP的光环,耗资超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的这部影片却遭遇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全球首周票房仅6.4亿元(含北美4300万美元、海外4430万美元),IMDb评分更跌至1.7分,创下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历史最低纪录。这场“童话灾难”背后,选角争议、政治立场撕裂与观众审美疲劳交织,折射出迪士尼“翻拍战略”的深层危机。
一、票房惨淡:6.4亿元难掩亏损困局
尽管《白雪公主》以4300万美元登顶北美首周末票房冠军,但其表现远低于行业预期。影片全球首周票房仅6.4亿元(约8730万美元),中国市场三天仅收641万元,甚至不及同期国产片《怒水西流》等作品。
成本压力:影片制作预算高达2.7亿美元(含多次补拍费用),叠加1亿美元营销投入,需全球票房超6.5亿美元才能回本。而分析师预测其最终票房或仅3亿-4亿美元,恐成迪士尼史上最大亏损项目之一。
长线乏力:迪士尼曾寄望于长线放映“逆袭”,但CinemaScore观众评分仅B+(迪士尼真人电影首次跌破A级),烂番茄新鲜度48%,Metacritic均分50,均预示后续票房潜力有限。
二、口碑崩盘:1.7分背后的“三重原罪”
IMDb 1.7分(超10万人评分,86%观众打1分)、豆瓣4.2分的口碑崩塌,源于观众对影片从选角到内核的全方位质疑:
选角争议:颠覆传统引发“文化割裂”
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Rachel Zegler)饰演的白雪公主被批“与角色设定严重不符”。迪士尼将白雪公主的经典设定“皮肤如雪”改为“暴雪中幸存的婴儿”,被网友调侃应改名《暴雪公主》。此外,七个小矮人以CG特效呈现,取代真人演员,遭《权力的游戏》“小恶魔”彼特·丁拉基批评“缺乏对原著的尊重”。
政治立场撕裂评论区
以色列演员盖尔·加朵(Gal Gadot)因曾支持以色列军队遭亲巴勒斯坦群体抵制,而瑞秋·齐格勒在宣传期使用“解放巴勒斯坦”标签,进一步激化争议。有观众嘲讽:“让以军背景的演员演‘食人心肝’的恶皇后,倒是本色出演!”
叙事陈旧与特效灾难
影片被批“故事框架老套,细节改编流于表面”,CG小矮人被《卫报》称为“视觉垃圾”,甚至有观众直言:“1937年的手绘动画比这强一千倍!”
三、行业反思:迪士尼真人改编战略陷僵局?
自2010年《爱丽丝梦游仙境》开启真人改编计划以来,迪士尼已推出23部翻拍作品,但近五年口碑持续下滑(如《小美人鱼》烂番茄67%、《白雪公主》43%)。此次崩盘暴露三大症结:
创新乏力:观众对“逐帧复刻”产生审美疲劳,更期待原创故事而非“魔改经典”。电影咨询公司FranchiseRe指出:“强行改造经典角色远不如开发多元新角色吸引人。”
价值观争议:迪士尼近年将“政治正确”凌驾于叙事逻辑,瑞秋·齐格勒曾公开称原版动画“过时”,被批“傲慢解构经典”。好莱坞编剧协会批评:“电影沦为政治教条工具,娱乐性荡然无存。”
成本失控:2.7亿美元高预算与低回报形成恶性循环,分析师保罗·德加拉贝迪安警示:“翻拍片过度饱和加速观众流失。”
四、未来挑战:迪士尼能否重拾“魔法”?
尽管《白雪公主》遭遇重挫,迪士尼仍押注真人改编赛道——5月23日《星际宝贝史迪奇》真人版将登陆北美,中国已确认引进。然而,若无法平衡经典IP的传承与创新,迪士尼恐难再续《狮子王》(16亿美元票房)的辉煌。
《白雪公主》的崩盘,既是观众对“政治正确绑架创作”的反噬,也是迪士尼创新力枯竭的警钟。当童话失去纯粹的故事魅力,再华丽的特效与明星阵容也难以拯救票房。或许,迪士尼真正需要的不是“魔改”经典,而是重新找回造梦的初心。
来源:小勇影片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