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1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在北美与中国同步上映,首日票房仅66万元人民币,首周末票房更以4300万美元惨淡收场。这部耗资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巨制”,不仅创下迪士尼电影历史最低分(IMDb 2.1分,豆瓣0.6分),更被观众
### **热点概况:从童话公主到票房毒药,一场价值2.7亿美元的“塌房”实录**
2025年3月21日,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在北美与中国同步上映,首日票房仅66万元人民币,首周末票房更以4300万美元惨淡收场。这部耗资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亿元)的“巨制”,不仅创下迪士尼电影历史最低分(IMDb 2.1分,豆瓣0.6分),更被观众戏称为“暴雪公主的破产宣言”。
影片由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盖尔·加朵出演恶毒皇后。然而,从选角公布起争议便不断发酵——白雪公主的“棕雪肤色”、皇后颜值碾压公主的荒诞对比、七个小矮人被CG改造后的“恐怖谷效应”,让观众直呼“魔镜瞎了”。更致命的是剧情魔改:白雪公主化身“暴躁社畜”,王子变成偷土豆的村夫,而毒苹果的阴谋竟被简化成“猎人直接递苹果”。
迪士尼为平息争议,将首映礼规模压缩至最低调,主演拒绝媒体采访,甚至放弃多国宣传。但这一切未能阻止口碑雪崩,网友调侃:“迪士尼用一部电影同时得罪了原著党、颜控、逻辑怪和Z世代”。
### **态度/观点:这不是翻车,而是迪士尼亲手埋下的“政治正确炸弹”**
这场灾难看似偶然,实则是迪士尼对Z世代的一场豪赌失败后的必然崩塌。
**1. “肤色正确”绑架童话,观众用脚投票**
当白雪公主的皮肤从“雪白”变成“棕黑”,迪士尼宣称这是“打破刻板印象”,却忘了童话的灵魂在于“皮肤如雪”的视觉符号。编剧试图用“出生时下雪”强行解释人名,被观众嘲讽为“暴雪公主的诞生”。更讽刺的是,恶毒皇后盖尔·加朵的美艳形象与女主的对比,让“嫉妒美貌”的核心冲突沦为笑话。网友毒评:“皇后问魔镜时,观众只想喊‘选她!选她!’”。
这种为政治正确而牺牲故事逻辑的操作,早已引发观众逆反。从《小美人鱼》到《白雪公主》,迪士尼的“黑化公主宇宙”让Z世代直言:“我们支持多元,但拒绝被按头吃屎”。
**2. “傲慢改编”撕裂情怀,连童话都要PUA观众?**
迪士尼一边消费经典IP的情怀红利,一边践踏原著精神。瑞秋·齐格勒在采访中公然贬低1937年动画版“吓人”“过时”,声称新版要让公主“成为领袖”。结果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仪态松垮、头发打绺的“暴躁打工人”,带领村民用热血(而非武器或策略)推翻皇后统治。编剧用“女权觉醒”包装懒惰创作,连王子都被降智成工具人,最终拍出了一锅“女权鸡汤炖童话尸块”的怪味菜。
更荒诞的是,迪士尼试图用“不尊重原著=进步”的逻辑驯化观众。当观众吐槽选角时,立刻被扣上“种族歧视”帽子,甚至出现“白敬亭也不白啊”的诡辩。这种“你骂我就是保守”的PUA话术,彻底激怒了年轻群体。
**3. Z世代要童话,不要说教PPT**
迪士尼高管曾私下表示:“我们以为Z世代要的是觉醒公主,但他们似乎更想要会唱歌的松鼠。”[citation:标题] 这句话暴露出迪士尼的根本误判——Z世代反感的是高高在上的价值观灌输,而非真正的平等表达。
对比《冰雪奇缘》中艾莎的“自我救赎”、《疯狂动物城》的种族隐喻,这些成功案例都将价值观融入故事肌理。而《白雪公主》却像一场拙劣的PPT汇报:用LGBTQ+猎人、环保矮人等标签拼贴“进步人设”,特效森林再美也救不了空洞内核。当00后观众在弹幕刷起“建议迪士尼收购晋江文学城”时,童话王国的傲慢已无处遁形。
### **结尾:当童话不再造梦,迪士尼还剩下什么?**
《白雪公主》的惨败,撕开了好莱坞“政治正确投机主义”的遮羞布。观众不是反对多元,而是厌恶把多元变成生意;不是拒绝改编,而是痛恨把经典改成四不像。
迪士尼若想重生,或许该听听南京雨花台的那句标语:“此处花未开,但你可以闻闻风的味道。” 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强行涂黑皮肤或删除王子,而是让每个女孩都能在童话里看见自己的力量——无论她肤色如何、是否等待真爱之吻。
**这场灾难给我们的启示远比电影更深刻:**
- 经典IP不是提款机,情怀经不起无限透支
- Z世代要真诚,不要“爹味说教包装的流量密码”
- 政治正确不该是创作者的免死金牌,而是基本功
**“你愿意为怎样的童话改编买单?**
A. 尊重原著灵魂的创新
B. 彻底颠覆传统的实验
C. 从此只看动画版”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