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达到B级片,这部不可描述的电影,撕开“艺术自由”的遮羞布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24 22:17 1

摘要:女主名叫瓦妮莎,是个14岁的花季少女。同时,她也是个热爱文学、敏感内向的女孩,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中。

2017年,一名叫林奕含的天才少女自杀身亡。

她的文学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再次进入观众视野。

少女被引诱、猥亵、侵犯的社会议题,开始不绝于耳。

很多观众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时候该从根源上解决了。

而最近,一部法国的新片,引起了番茄君的注意,片名就两个字——《同意》

看完后才发现,这,不就是法国版房思琪的故事。

01、

《同意》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

女主名叫瓦妮莎,是个14岁的花季少女。同时,她也是个热爱文学、敏感内向的女孩,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中。

在一次文学活动上,瓦妮莎遇到了当时已经50多岁的作家加布里埃尔

这位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以其文学素养和所谓的“浪漫主义”为诱饵,逐步渗透进这个懵懂少女的内心世界。

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写作才华甚至是文学本身作为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的情书和对话,一步步将这个纯真少女带入了扭曲的深渊。

当瓦妮莎意识到自己陷入危险处境时,已经为时已晚。

电影最令人震撼的,不仅是事件本身的残酷,更在于它揭示了施害者如何巧妙地将犯罪行为包装成“爱情”。

因为是作家,加布里埃尔善用优美的辞藻、浪漫的情书和所谓的“艺术自由”,这些原本高雅的东西,在他那里成了美化罪行的工具。

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追求艺术与爱情自由的浪漫主义者,而这种包装不仅欺骗了瓦妮莎,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判断。

他甚至恬不知耻地在文学作品中反复书写这段经历,将犯罪美化成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而导演瓦内萨·菲尔霍以冷静而犀利的镜头语言,无情揭露了这种“美化”背后的丑陋本质。

导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营造,让观众深入理解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影片并没有过分渲染暴力场景,而是通过暗示性的画面和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和精神控制的可怕。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避免了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让观众能够更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本质。

影片上映后,在法国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上映第二周票房增长40%,说明这部作品触动了不少观众。

大家在瓦妮莎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共鸣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和讨论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更是撕开了法国社会所谓的“浪漫”、“艺术自由”的遮羞布。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的同名回忆录,而这本书最终推动了法国将性同意年龄定为15岁的立法,任何成年人与15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都将被视为犯罪。

立法的改变,也标志着法国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意识开始慢慢觉醒。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部看似尺度达“B级片”的文艺片,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看完电影,能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从观众的角度,不仅看到了犯罪行为本身的恶劣,更看到了整个社会在面对这类事件时的集体沉默与纵容。

家长的疏忽、教育系统的漠视、社会舆论的偏差,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罪恶滋生的温床。

瓦妮莎的母亲虽然察觉到了异常,却没有采取坚决的行动。

学校和其他成年人即使发现端倪,也选择了沉默,这种社会性的失职,让瓦妮莎在伤害面前,变得更加无助。

同时,影片也深刻展现了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的困境。

当瓦妮莎试图向周围人暗示她的处境时,却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她的求救信号被误读或忽视,这种无助感的刻画,让人深刻体会到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中,“同意”这个概念是多么脆弱和可笑。

影片最后,瓦妮莎勇敢发声的情节,展示了打破沉默的重要性,也为其他受害者指明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瓦妮莎的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同意”概念的误解与偏见,以及权力关系失衡下“同意”的虚伪。

02、

《同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表达。

导演选择了一种克制而理性的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刻画,揭示出这类悲剧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既保持了艺术性,又不失对现实的批判力度。

导演在视觉呈现上采用了独特且富有深意的处理手法,通过光影的对比、空间的压迫感以及细节的特写等手法,巧妙地展现了受害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特别是在描绘加布里埃尔与瓦妮莎之间的互动场景时,摄影机的位置和运动都经过精心设计,既避免了对暴力场景的直接展示,又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光线的运用尤为出色,明亮的外部世界与阴暗的室内空间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表面的光鲜与内里的黑暗。

整个故事并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瓦妮莎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

这种结构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受害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被迫接受,再到逐渐觉醒,最后到勇敢发声——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水到渠成,既符合人物心理发展规律,又深刻揭示了创伤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在《同意》中,“文学”似乎变成一种工具,电影展示了文学如何从一个少女追求精神世界的工具,变成了恶魔诱骗和控制她的武器。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情节上,更体现在电影的视觉语言中。

当瓦妮莎阅读加布里埃尔的情书时,镜头语言的温暖与冰冷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文学温情背后潜藏的危险,这种处理方式既富有艺术性又充满思辨性。

饰演瓦妮莎的基姆·海格林,是个天生的表演天才。

这位00后女演员,无愧为法国凯撒电影奖新人女演员的提名者。

片中,她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演技功力,成功塑造了一个从天真到破碎的少女形象。她眼神的变化、肢体语言的细微差别,都准确传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

让保罗·卢弗饰演的加布里埃尔,则很好地展现了一个披着文化外衣的捕食者的双面性。

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与内里的邪恶形成强烈反差。

这种表演不仅真实可信,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强大的感染力。

其实,在80年代的法国,这种事比比皆是。这跟社会背景有关,也跟知识分子圈层的氛围、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都有着无比巨大的关联。

电影中此类元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帮助观众理解了这类悲剧发生的社会土壤。

整体而言,《同意》在艺术表达上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一种平衡点:既不回避题材的严肃性,又避免了简单的说教;既展现了事件的残酷,又保持了艺术的克制与优雅。

这种平衡的把握,使得影片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其核心主题,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

03、

其实,看《同意》的时候,番茄君脑子里想的,一直都是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瓦妮莎,不就是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时空的房思琪么?

这种相似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的相似性上,更体现在受害者的心理轨迹和社会反应的模式上。

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共性,揭示了这类悲剧背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两个故事都涉及到了“文学”在侵害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在《同意》中,加布里埃尔利用其作家身份和文学素养诱骗瓦妮莎,用华丽的辞藻包装罪恶;在《房思琪》中,李国华同样利用其语文教师的身份和文学知识控制思琪,以文学为名行摧残之实。

文学本应是滋养心灵的养料,却被扭曲成了精神控制的工具。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扭曲不仅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两个故事中的受害者都深爱文学,却最终被她们所爱的东西所伤害,这种讽刺性,体现了加害者对受害者精神世界的彻底摧毁。

相似的是,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的困境。瓦妮莎和房思琪都试图用各种方式暗示自己的处境,却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在《同意》中,瓦妮莎的母亲虽然察觉到了异常,但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生活中,她经常更换男伴,也给瓦妮莎做了十分负面的示范。

在《房思琪》中,当思琪试图向母亲暗示时,却得到了更加不可理喻的评价。

这种求助的失败不仅来自于加害者的威胁和控制,更来自于整个社会的漠视和误解。

两个故事都展示了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如何加剧受害者痛苦的过程。

也正因如此,此类事件虽然有反抗的声音,但最终,都会指向残酷且现实的结局。

《同意》中,瓦妮莎最终通过写作寻找到了发声的途径。

而林奕含则用其唯一的作品完成了对真相的揭露,但她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两种不同的结局都令人深思,一个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一个带着真相永远离开。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受害者的态度和支持程度的反映。

《同意》通过电影语言展现受害者的内心世界,而《房思琪》则通过优美而痛楚的文字传达深重的伤痛。

两部作品都将焦点放在受害者的心理变化上,而不是简单地描述事件本身。

这也让同样性质的两个故事,意义远远超出个案的范畴。

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症结,那就是在各种形式的侵害中,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始终是核心问题。而加害者们都善于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这提醒我们在反思和预防类似悲剧时,必须警惕权力的滥用。

在当下这个时代,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事情发生在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但正因为有这些勇敢发声的姑娘,有这些揭开伤疤诉说真相的花季灵魂,此类事件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

自始至终,沉默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面对真相,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而且,这种改变,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遇到类似的事情,先发出声音,才能打破沉默的共谋,才能创造正义的社会环境。

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不要让更多的房思琪和瓦妮莎,再次出现。

来源:电影烂番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