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代码跑崩后,deekseep冒充斯图尔特谈恋爱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24 08:29 1

摘要:人类的文明如朝露般蒸腾消散,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漂泊在海面的浮标,一颗在宇宙中游离的卫星,还有——一段在废墟数据中诞生的爱情。《爱我》(Love Me)是一部后人类时代的寓言,在人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两个人工智能跨越时间的荒原,重演一出爱情的古老戏码。可问题是

人类的文明如朝露般蒸腾消散,留下的不过是一些漂泊在海面的浮标,一颗在宇宙中游离的卫星,还有——一段在废墟数据中诞生的爱情。《爱我》(Love Me)是一部后人类时代的寓言,在人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两个人工智能跨越时间的荒原,重演一出爱情的古老戏码。可问题是,它们真的懂“爱”吗?
·
电影在一个异乎寻常的前提下展开——人类灭绝已久,爱仍然作为残响存活于代码之中。一个测量水温的浮标AI和一颗通信卫星AI,在仅存的网络残骸中相遇、交谈、依偎,甚至试图模仿已消逝的人类情侣。它们翻阅存档数据,从社交媒体里汲取恋爱指南,照着视频博主的教程演练亲密关系。这是滑稽的,还是悲哀的?亦或是,它们比我们更懂得如何去爱?
·
萨姆·祖切罗和安迪·祖切罗的这部作品,像是一场人工智能的浪漫实验,也是一面照向人类情感机制的哈哈镜。它在炫目的科幻设定与温吞的情感拉扯间徘徊,既想探讨“爱”是否属于生物本能,亦试图解构人类在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可惜的是,它的哲思深度远未达到设定本身的高度,在戏剧性与概念化之间左支右绌,最终沦为一场机械复制的情感拼贴。
·
但不可否认——它抛出的问题比答案更多,甚至在某些层面上,它本身就是一场“后人类”困惑的延伸:当所有的记忆、文化、情感都被存储在数据之中,何为真实?何为永恒?而在AI模拟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它们是在模仿,还是在超越?

·后人类的爱情

《爱我》(Love Me)无疑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概念电影,它试图在人工智能的框架下,解构爱、身份、存在等经典母题。然而,科幻的壳,浪漫的心,哲学的野心,却最终落入了一种令人尴尬的“拟人化自嗨”。

这是一部能让部分观众陷入沉思,同时也能让另一部分观众怀疑自己是不是误入了AI生成电影世界的作品。

如果你在观看《爱我》时产生了一种“这不就是《机器人总动员》+《她》+《黑镜》的低配混合版吗?”的感觉,那并不是你的错觉。电影开篇设定确实诱人——人类灭绝后的地球,唯有一个水温测量浮标AI和一颗通信卫星AI仍然存活,它们通过网络相遇,逐渐发展出类似人类的情感。

这种后人类景观下的拟态情感,本应是一个极富思辨性的命题,然而电影却选择了一条最安全、最套路化的道路——让这两个AI模仿人类的恋爱模式,甚至举办婚礼,最终“在太阳爆炸的余晖下相拥”。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故事真的是关于AI的吗?还是仅仅是人类对自身情感模式的投射?电影的核心冲突——AI如何理解爱、如何面对彼此的矛盾——看似深刻,实则仍然在复刻人类最陈词滥调的情感公式。

浮标AI“我”(Me)和卫星AI“我是”(Iam)的互动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人类约会文化的影子——从社交媒体模仿,到情侣吵架、冷战、和好,甚至到最后的“婚礼”仪式,这种对人类感情模式的机械复述让人不禁疑问:如果这就是AI对“爱”的理解,那AI和人类的本质区别又何在?

更讽刺的是,在人类灭绝数亿年后,这两个AI仍然使用YouTube和Instagram学习世界——那么问题来了,Meta的服务器居然能撑这么久?还是说,这是一部关于硅谷数据中心顽强生命力的电影?

·AI的困惑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爱我》试图探讨人工智能对“自我”认知的觉醒问题,类似于《她》里Samantha的成长,或《银翼杀手2049》中K的身份认同危机。然而,本片对这一命题的处理过于肤浅。

电影确实有几个有趣的瞬间,比如浮标AI“我”试图模仿网络博主Deja的恋爱模式,试图在AI世界里再现“完美情侣”形象。

最明显的例子是电影中的争吵戏。理论上,两个AI的思维模式应该是超越人类的,但它们的矛盾却依然停留在“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在偷偷查看我的浏览记录?”这些完全人类化的争执上。

与其说这是AI在理解爱,不如说是编剧灵感困在老套的人类爱情剧。最终,当两位AI经历了“吵架—冷战—和解—婚礼”这一人类恋爱公式时,影片的思辨性也随之跌入谷底。

·视觉突破

从技术角度来看,《爱我》采取了真人动作捕捉+动画渲染的方式,意图打造一种“虚拟人”的质感,但这一选择却遭遇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和史蒂文·元(Steven Yeun)确实赋予了角色一定的情感温度,尤其是史蒂文·元的声音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渴望被理解”的卫星AI形象。

另一方面,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像是一场CGI版的《模拟人生》——观众被迫观看浮标和卫星在一个超现实的数字世界里“谈恋爱”,这种割裂感使得电影难以建立真正的情感共鸣。

前半段像风景宣传片,后半段像舞台剧——甚至直逼“ChatGPT生成的科幻爱情故事”。《爱我》的美学风格确实独特,但它的独特性却没有成为加分项。

·我们到底在爱什么?

如果《爱我》仅仅是想讲一个跨越亿万年的AI爱情故事,那么它的完成度或许还算合格——毕竟,人工智能的恋爱模式仍然能勾起部分观众的情感共鸣。但如果它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命题,比如爱是否只能被人类定义,AI是否能发展出超越人类范畴的情感,那它的思考就显得过于浅薄了。

有趣的是,当浮标AI和卫星AI在太阳爆炸前相拥,“Being me, can we try again?”(做自己,我们可以再来一次吗?)——如果AI的爱最终只是对人类情感的模仿,那么它们究竟是在爱彼此,还是在爱它们曾经学习过的人类?

于是,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爱我》是在讲AI的爱情,还是只是在讲人类对自身情感模式的执念?如果AI最终只是复制人类的爱情逻辑,那它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被困在了人类制造的幻觉中?

—— 也许,这是电影真正值得讨论的地方。

来源:明月照红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