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被囚禁,他为爱冲锋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07 08:03 3

摘要:如果你想要对于一个现实中的反派人物进行维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将反派人物塑造成一个大英雄,这属于直接洗白,这样的洗白方式在没有占据主要舆论地位之前是行不通的。这牵扯到价值观的重新树定。而聪明的人会迂回婉转的洗白,比如说在大方向上认为反派是公认的反派,然而却给反派

如果你想要对于一个现实中的反派人物进行维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将反派人物塑造成一个大英雄,这属于直接洗白,这样的洗白方式在没有占据主要舆论地位之前是行不通的。这牵扯到价值观的重新树定。而聪明的人会迂回婉转的洗白,比如说在大方向上认为反派是公认的反派,然而却给反派一个成为反派的不可抗拒的理由,进而让人们对于反派有着某种同情心,这样以来,即便反派是反派,大家也都会因为心中的恻隐之心而对他产生另类的情感,进而达到洗白的目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折磨》就是这样一种洗白,这种洗白对于后来的创作者来说具有不俗的借鉴意义。《折磨》的主人公是一个高中生,但是确切来说是高中生的拉丁语老师。老师很严厉,且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威胁的存在。老师上课严厉,即便是下课了学生们也不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反倒是更加与老师保持距离。有一个学生叫埃里克,他喜欢上了学校商店的售货员,然而售货员却一直被这个老师所骚扰。直到某一天,埃里克亲眼看到自己所爱的人死在了家里,在她家的一个角落,老师就坐在那里。埃里克认为是这个老师导致了自己喜欢的女孩的自杀,老师则百口莫辩。

《折磨》明面上的故事看来是说一个老师如何对于自己的学生产生威胁,这种威胁如噩梦一般折磨着自己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如果带入本片的上映时间1944年,就可以知道本片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老师代表的究竟是一个老师,还是当时即便是日薄西山,但依旧有着很高人气的纳粹党希特勒。

如果超这个思路展开一些,我们就不难理解本片当中的折磨以及折磨背后的老师究竟意味着什么。明面上看,老师确实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角色,这个角色本身不受学生欢迎,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老师只不过是严厉了一点,并不足以让学生们大众投票而让他彻底失业,即老师可以严厉,但这种严厉,学校是认可的,并不认为不妥,学生们站起来反抗老师,甚至想要让老师离开这是不对的。学校是持这种态度来看待老师对于学生的“折磨”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态度放大到欧洲战场,二战期间本片的编剧所在的国家是中立国,并没有参战,按理说,中立国应该秉持中立的态度来看待一切,然而本片的创作者本质上带有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之下,中立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认同纳粹党以及希特勒的理念,那么自然会认为学生们的反抗不过是庸人自扰,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意味着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对外扩张也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校方实际上的态度投射的自然是现实中,欧洲国家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德国对外扩张的态度,这就是带有一定的立场来看待问题的结果。

即便是在1944年,本片的编剧伯格曼也对于希特勒是一种崇拜式的另类角度展开,虽然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党以及德国在二战期间对于欧洲诸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本片中体现为对于普通学生的一种折磨,但是这种折磨并不是无缘由的,相反,这种折磨确实是有原因的。这是一种孤独者的发泄,也是一种失败者的忏悔。

而这种情绪在本片中体现的最直接的一点在于埃里克的女友之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埃里克的女友之死是因为老师折磨所致,这就让埃里克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自顾自地笑话。别小看这个设定,这个设定之下,老师不仅仅是洗清了嫌疑,更是让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一种正常的逻辑支撑。因为别人的误解,老师才被致以折磨者的形象,而现实中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折磨者。

这如果映射到现实中,那么希特勒并不是一个刽子手,而是别的欧洲国家误解了他。这个逻辑就形成了闭环,从而对于希特勒有了一种洗白的效应。这就是很多后来的创作者所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将大家公认的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侧面描写,进而将他们的一些被公认的残忍的行为合理化,最终达到为她们洗白的目的。

明白了这个逻辑,再去看相关的影片就有意思多了,人不可能不带任何的立场去看待现实事物。当你认为自己是公平正义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你自带某种立场而已,很多事情无法给出确定的回答,那是因为我们的回答不过是从各方面阐述事实,但都只是正确的答案的一部分而已。伯格曼在他的立场下讲述了他的故事,也仅仅是讲述了故事而且,切不可因此而认为一些事情是金科玉律,因为现实中并没有金科玉律。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