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差距,或许只有当你把一场战争和一部电影放在一起时,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刺骨的现实。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差距,或许只有当你把一场战争和一部电影放在一起时,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刺骨的现实。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三大战役,几乎是用子弹壳和爆炸物堆出来的胜利。
而几十年后,当工业化的浪潮席卷全国时,中国电影人用掉的军用物资,竟然可以“重演”一次三大战役。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却是扎扎实实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
1948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接连打响,这不仅是解放战争的巅峰,也是农业国中国的极限挑战。
那时候的子弹、炮弹,甚至连空壳都被当成宝贝。
战场上,士兵们在激战之后挖地三尺,搜刮敌人的弹壳,拿回去改造,重新使用。
有人说,当年的子弹值钱到什么程度?一发75毫米山炮炮弹,等同于1200斤小米,而一颗105毫米榴弹炮炮弹,甚至能换3000斤小米。
如果用黄金来算,那时的华北野战军军工预算大约是16万两黄金,而一发炮弹就能顶上一两,这可真是烧着黄金打仗。
但就算再节省,战争的消耗依旧惊人。
辽沈战役,我军用了15万多发炮弹;淮海战役,67万多发;平津战役,再加上天津攻坚战,总共才用掉97万发。
而几十年后,电影《大决战》拍摄时,仅仅空炮弹就用掉了170多万发,真炮弹也打出去了一万多发。
那些被反复擦拭的刺刀、五十辆旧坦克、一百六十吨TNT炸药,全都成了剧组的道具。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的“战争成本”,直接碾压了当年解放全中国的三大战役。
有人不禁感叹,这电影剧组的消耗,简直是在“重新打了一遍三大战役”。
说到资源的紧缺,当年的农业国中国,真是用尽了一切办法。
抗战时期,我军和日军作战时,往往连战利品都不放过。
子弹壳、炮弹壳,甚至枪械配件,都要搜刮一空。
可是日军也不傻,他们也穷得叮当响,还特意下令回收空弹壳。
于是,两边在战场上不仅拼杀,还在资源上互相较劲。
对农业国来说,一颗子弹、一发炮弹,背后是无数农民的辛勤劳作。
子弹壳需要复杂的金属加工,TNT炸药的原料更是稀缺。1948年前后,整个关内地区的军工资源拮据到了极点,一发子弹的价格,甚至能换30斤小米。
战场上的每一次开火,都是一场“烧钱”的豪赌。
而工业化后的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了。
到了九十年代,国家的军火储备已经是“九位数”级别,随便拿出一万发炮弹拍电影,根本不算事儿。TNT炸药的年产量更是突破了百万吨,剧组用掉的那点炸药,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种差距,像极了科幻小说里的“文明碰撞”。
农业中国,像是孱弱的地球文明,抱着仅有的资源苦苦支撑;工业中国,则像三体文明般强大,随手就能掏出一个“太阳系”来玩。
电影《大决战》的拍摄,虽然消耗巨大,但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反观几十年前的三大战役,每一发炮弹都关乎战局的生死存亡。
淮海战役中,为了打掉敌人一个团的坚固工事,我军用了105毫米榴弹炮重炮,结果仅仅消耗了1万多发炮弹,就让当时的指挥员心疼得直冒冷汗。
相比之下,剧组用掉的一万发真炮弹,更多的是为了还原历史,而不是改写历史。
那么,工业化究竟改变了什么?简单来说,它让资源的获取变得简单,让战争的代价降低。
从前,一颗子弹可能需要几百个农民的劳动成果;后来,一条生产线一天就能造出几百万发子弹。
这样的效率差距,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战斗力。
从农业国到工业国,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但这段路,走得异常艰难。
有人说,幸运的是,这种巨大的差距,只存在于历史的两个阶段。
如果今天的中国,还停留在农业社会,面对现代化国家,怕是连一部电影的成本都承受不起。
有人说,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别,就像两个时代的对话。
一个在用尽全力生存,另一个却在用资源复刻历史。
这种对比,既让人感慨,也让人警醒。
来源:白伊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