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再去谈论苏联,基本上在舆论场找不到好的位置,因为苏联已经随着自己的解体在舆论场被盖棺定论了。在全球舆论场上苏联被冠上了各种的恶名,真真假假之间,也没有人能很顺畅的客观的谈论苏联了。这种现象在电影界尤甚,几乎所有的与苏联有关的电影,都会最终指向一个主体,那就
当代再去谈论苏联,基本上在舆论场找不到好的位置,因为苏联已经随着自己的解体在舆论场被盖棺定论了。在全球舆论场上苏联被冠上了各种的恶名,真真假假之间,也没有人能很顺畅的客观的谈论苏联了。这种现象在电影界尤甚,几乎所有的与苏联有关的电影,都会最终指向一个主体,那就是侵略和集权。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中,这种现象是集大成。
《烈焰焚树》是一部波兰电影。一个波兰的农夫原本过着安稳的生活,他早准备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一种循规蹈矩,世代相传的生活,然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村里来了一个美丽的女老师,女老师被邀请进村授课,以帮助这个村迈向新的生活。女老师的到来打破了村里的平静,尤其是本片的主演,一个波兰老农夫的平静,他因为女老师住进了家里而想入非非。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始变得波云诡谲。
几个月后,女老师要走了,跟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农夫也不愿意女老师走,因为舍不得,几个月以来农夫已经跟女老师建立起来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之下,突如其来的辞别自然是不让人畅快的。而在农夫的心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嫉妒,女老师跟村里的邮递员交往后,农夫妒火中烧,然而他却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女老师走后,农夫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思考,他决定要做出一些改变来应对生活。
《烈焰焚树》如果你看前面没有太多的认知的话,当你看到最后的时候,一定会明白,本片的指向性是什么的。没错,本片指向的就是当时的波兰改革,而这场改革最后诱发了“匈牙利事件”。
大家都知道匈牙利事件代表着什么,当你知晓了匈牙利事件之后,再去看本片,一切就都顺畅了。农夫代表着的就是普通的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人,一开始的农夫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他所有的兴趣都被禁锢在土地之上,且固执的认为土地就是一切,自己的家乡就是自己的最终归宿。而面对房屋前后的树,他并不愿意伤害分毫。一开始的农夫是朴实的,也是没有收到诱惑的。
尔后,当村里来了一个女老师之后,一切就都改变了,女老师代表着进步的力量,而即将到来的公路也使得这个原本与世隔绝的村子开始变得动荡起来,人们议论纷纷,新的事物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女老师在农夫的家中居住,更加重了这种不安的氛围,一方面,他对于女老师的美貌是觊觎的,另一方面,他却也不敢去谈论这种变化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因此,面对变化,一方面,农夫表现出来的是不安,另一方面,内心中也是蠢蠢欲动的。
而当他终于偷窥到女老师跟自己的邮递员男友的温存后,这种嫉妒的火焰开始从农夫的心里慢慢的燃烧到了现实了。然而这一切却戛然而止了。因为农夫受伤了。这是意外的中断,但这种火焰一旦燃烧起来就不容易熄灭了。一直到女教师走后,在解除了内心的妒火之后,农夫开始做出改变了。然而在这个充满着传统的村落,改变谈何容易。
看到这里,基本上大家都会明白本片到底想要说什么了。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就是因为波兰想要在苏联的体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一选择当时触发的是苏联的集体反对。就如同影片最后部分,村里原本和善的村民们集体反对农夫做出的改变一样,他们不接受这样的结果,也不接受任何的改变,他们是不愿意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吗?并不是,而是这种改变在集体主义盛行的时代,带给普通人的是一种隐性的不安感,这种感觉本身带来的是一种既定生活方式的扭转,没有人会接受这种扭转,尤其是在集体主义时代。
我们今天看本片的时候,自然是可以跟创作者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结局,自然明白改变可以带来什么。但是在当时的年代,尤其是当时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时候,改变要想让所有的人都接受,会有多难。而且这种改变本身是动摇了所有人既有的观念的,在无法解释改变所带来的变化的时候,轻言改变,只会迎来更大的麻烦。没有谁会愿意主动找麻烦。
农夫做出的改变看似是镰刀的变化,当然,这里小镰刀指的是苏共,大镰刀指的是波兰自己的共产主义模式。这种变化之间已经动摇了但是大部分人的信仰,尤其是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动摇信仰的结果即便在后来看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却不被大多数所共情。这也在情理之中。
任何时候,想要做一些不同于时代的事情,就必须接受相应的代价转移,无法接受相应的代价,妄图通过一种形式来做出改变,最终的结果都是唏嘘的。当然,现在看来,这一切却又都开始遥远。所以一开始说,一个苏联,确实是为欧洲的艺术提供了半边天。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