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基多告诉我们,人生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人生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4-12-05 15:03 5

摘要:基多用智慧和爱化解了残酷现实带来的伤害,让儿子在地狱般的环境中依然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人生"的人生哲学。

在战争的阴霾下,如何保持乐观?在死亡的威胁中,怎样传递爱?电影《美丽人生》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

主人公基多如何在战争与集中营的黑暗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将这种态度传递给妻子和儿子。

基多用智慧和爱化解了残酷现实带来的伤害,让儿子在地狱般的环境中依然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人生"的人生哲学。

影片《美丽人生》描述的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惨绝人寰杀戮的故事,然而自始至终观众看到的都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显现,主人公基多就像一株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带给观众无数的正能量。

影片从开头到结束都是在一种美丽、欢快的氛围中演绎的,而这个氛围是通过基多积极的视角、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智慧的灵性、坚定的信念展现出来的。

曼森·克里说过:“愉悦往往可以随时产生,幸福却不能。”基多为什么拥有让自己幸福也能将幸福传递给家人的能力?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心理上的苦痛基本上都是由认知过程紊乱造成的。

基多其貌不扬、身材矮小、出身卑微,但是他勇敢追求非犹太人的多拉,以玩游戏的善意谎言规避了战争杀戮对儿子心灵的伤害。

他用自己积极的认知给妻子、儿子带来了战争阴霾下美丽的风景,让他们觉得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幸福就在美丽的人生中,无关外界环境带来的恐怖与阴影。

电影《美丽人生》开场就以欢快的音乐、唯美的风景、失控的汽车和搞笑的基多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喜剧的情节设置中基多的美好个性以及他面对突发事件而呈现出的应对策略让人忍俊不禁。

再纵观整个剧情,基多的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不乏美好与幸福,而这些都是在战争、死亡、纳粹集中营、种族歧视的阴影里贯穿的。

那么基多是如何诠释人生就是幸福的呢?第一,基多有效的、积极的认知让他始终保持乐观、勇敢和自信。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埃利斯声称“人们的烦恼不仅来自周遭发生的事件,还源于他们的观点、感受和行为”。

因此,在分析处理具体事件的时候,要学会去除“‘应该’的暴虐性压迫”的思想。

基多是一个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收入的普通犹太人,同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大搞种族歧视,大规模驱逐、残害和杀戮犹太人的特殊时期。

面对自身条件不佳和黑色恐怖的环境,基多没有自卑气馁,相反,他在多次邂逅多拉后迅速坠入爱河。

多拉不是犹太人,与基多存在极大的身份差异,同时,多拉的妈妈已经为她觅得“良缘”——一个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官员鲁道夫。

基多的朋友和叔叔知道后,劝诫基多要知难而退。

但是基多没有放弃,他绞尽脑汁制造一次又一次的偶遇和惊喜,他的真诚、幽默、果敢、机智让多拉感动和快乐。

多拉真切地感受到基多可以持续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和基多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多拉经过审慎思考,不愿意将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主宰,她选择在订婚宴上逃离并且与基多结婚生子。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的情绪主要源于我们的信念、评价、解释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反应。

在基多受到来自朋友和叔叔的忠告,认为他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很差,配不上天生高贵的多拉时,基多内心也存在两种信念的斗争:一是“我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的,我一定可以娶到我的公主”;二是“我是犹太人,我不能给多拉带来幸运和幸福”。

面对心中的两个声音,基多开始关注自己深层次的感受——对多拉的爱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错过多拉会抱憾终身。

因此,基多学会了识别并且对抗不合理的信念,即“我没有追求多拉的资格”,他开始思考并且学习用有效而理性的认知取代无效的思考模式。

于是基多做出了改变自己对艰难情境做出的反应:从消极退避到主动争取,基多扮演成罗马来的督学到多拉所在的学校视察。

为了追求多拉,基多热情地展示着他的喜剧才华,同时,基多不失时机地询问出多拉和未婚夫鲁道夫要去看戏剧演出,然后一路追随。

他的执着、大胆和直白深深吸引了多拉,基多以理性的认知、积极的情绪和主动的行为赢得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它们之间还有可逆的因果关系。

基多通过改变消极认知而形成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良性循环,从而开启了他的幸福人生。

第二,基多始终接纳自己并且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因此他一直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埃利斯认为人们并不需要他人的接纳和爱,即使这对我们而言的确很有吸引力。

治疗师会教来访者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态,哪怕我们的“重要他人”并不接纳我们、爱我们,基多和多拉的婚姻一直没有收到来自多拉妈妈的祝福。

同时,基多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或者岳母进行责备,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生不逢时。

相反,基多一方面体验着因不被接纳而产生的悲伤感,同时,他也从来没有因此而消极、焦虑、受伤、怨恨或者产生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基多全然接纳自己——尽管他自己并不完美。

不幸福的根源在于: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和偏好转化为教条式的“应该”“必须”等要求和命令,而这些则是导致我们沮丧、抑郁和焦虑的根源,也会给我们带来挫败感。

如果基多持有教条式的“应该”“必须”等要求和命令,他的内心就会常常内化出三种常见的“必须”,它们常会导致自我挫败性想法的产生:“我必须努力成为大官以获得岳母对我的青睐,否则我就一无是处”;“岳母必须体谅我的难处,她必须对我友善、公平——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对待我。

如果她不能这样做,她就应该受到谴责”;“当我希望获得某份工作时,我就必须得到它;如果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那简直太糟糕了,我根本没法承受”。

埃利斯认为自我责备是我们的大部分情绪困扰的来源。

因此,当我们被基多的不屈不挠、热情洋溢、积极主动所感染的时候,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基多做到了全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时局,立足于不完美的基础上而努力营造美丽的、幸福的人生。

乐观自信让他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开了书店,并且在婚后第五年迎来了他的岳母的来访。

影片中还令人久久难忘的是基多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子和孩子,他们三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基多始终坚信人生是幸福的,他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也同样让妻子和孩子感知幸福、浸润幸福。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幸福与境遇无关,因为幸福就是人生的全部。

电影《美丽人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在最临近死亡的地方,在地狱的最深处,基多自始至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

基多用他的人格魅力许给妻子一个完美的家庭,他以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保护了儿子祖书华稚嫩的童心没有受到残酷战争的污染。

在“二战”和纳粹集中营作为背景板的情况下,基多以积极、正向的认知引领我们放下对罪恶的控诉和对黑暗的执着。

人生是如此美丽,与境遇无关,我们要用宝贵的生命去真切感受人生的真谛:人生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人生。

来源:瑶湖书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