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映期间,热搜已经上不停,#因果报应 印度版周处除三害##因果报应 富养女儿##因果报应 保密协议#,单看话题词哪儿跟哪儿都不挨着,观影之后一琢磨,又觉得说的都对。
一部印度悬疑电影,国内观众看完的第一反应是,“陈思诚《误杀4》有了”。
只看这句影评,就能隐隐猜出该片的画风。
2024年度悬疑神作,IMDb2024年犯罪片综合评分第一名——
《因果报应》
今日正式在国内上映。
点映期间,热搜已经上不停,#因果报应 印度版周处除三害##因果报应 富养女儿##因果报应 保密协议#,单看话题词哪儿跟哪儿都不挨着,观影之后一琢磨,又觉得说的都对。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将观众狠狠欺骗,最后还能赢得全场掌声的悬疑片。
故事,要从一只“垃圾桶”说起。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垃圾桶,它是一只有名字的垃圾桶,叫拉希米。
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拉希米救了玛哈拉贾女儿的性命,从此相依为命的父女把拉希米视作家人。每周五为拉希米洗澡,涂抹圣灰和朱砂。
女儿外出训练,都要嘱咐老爸一句,把拉希米照顾好。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拉希米丢了。
家里遭遇入室抢劫,三个壮汉闯入私人住宅偷偷潜伏,再打晕玛哈拉贾,最后只偷走一个垃圾桶?
中国观众听了都想劝他洗洗睡吧,别说印度犯罪片里收钱也不办事的黑警了。
影片专门给了一小段戏,展现下印度黑警的“风采”——
富人家中680克黄金首饰被盗,警察找回来696克。先用“税务问题”敲诈不成,再强压着受害者认了假金子。
好一套流水线查案流程,受害者报案,警察按情节定制“赃物”与罪犯,一切都严丝合缝,这哑巴亏不吃也得吃。
本来黑警犯不上为一只垃圾桶启动这套流程,但玛哈拉贾太执着,徒手拆警局,用50万卢比(人民币四万多)公然行贿利诱,吊起警察的胃口。
死缠烂打,让警察为这个市场价300卢布的老旧垃圾立案。
玛哈拉贾不断加价,从50万加到70万,让黑警确认拉希米一定不是普通的垃圾桶,里面必然藏着远远高于50万卢比价值的物品。
警察猜对了一半,真相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轻松,被伤害的“拉希米”另有其人。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介意者请转发收藏观影后阅读。
影片运用叙述性诡计,将不同时间线的故事穿插叙述,刻意隐藏案件真相,直到最后三分之一处才真相大白。
观众的视角,玛哈拉贾的女儿在外地训练未归,爱女心切的老父亲不惜掏出家里的存款也要找回“拉希米”只为女儿归家后不失望。
而真相是,家中被抢的那天,就是女儿归家的那天,玛哈拉贾不断重复的遭遇,真实发生在女儿身上,他有意隐藏的部分更残忍恐怖——
三名抢劫犯为报复玛哈拉贾而来,却被突然回家的女儿打乱节奏,他们一不做二不休,虐打并强奸了玛哈拉贾的女儿。
本片的玛哈拉贾,是一位典型的不可靠叙述者。
他有意制造虚假信息试图迷惑警察,因为他深知这帮人糊弄事的功夫,也为了自己女儿的名誉,玛哈拉贾回到家,伪造被打劫的争斗现场,决心用昂贵的“拉希米”作饵,把事情越闹越大,引犯人自己入局。
尽管观众对印度悬疑电影中百转千回的“反转”设计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当第一重真相揭露的那一刻,恍然大悟的“释疑”瞬间带来的爽感与快感,依旧为电影加分不少。
《因果报应》中塞满大大小小各种反转,虽然次数上不及2018年上映的《调音师》有五十余处之多,但从强度上来看,《因果报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有过之而无不及。
冒名顶替的小偷,竟是真正的罪犯。只拿钱不干活的警察,实际上早已查清案件真相。
犯人头目赛尔旺恨了多年的“举报者“玛哈拉贾,只是碰巧出现在他被捕现场。反派赛尔旺自以成功的报复方式,最终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遇。
印度悬疑电影对“反转”狂热追求,很容易陷入炫技的圈套。
“为了反转而反转”是此类电影常见的差评,而《因果报应》靠着缜密的细节铺垫,数不清的call back,让故事始终在逻辑中运行。
为了让玛哈拉贾,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老实人,一个遵纪守法连和客户推销都开不了口的Tony(理发师)合理完成“周处除三害”式剧情,通过私刑手刃伤害女儿的三个罪犯。
影片用一件校园中发生的小事,刻画出玛哈拉贾的神力与父女之间的感情。
女儿乔蒂被校长诬陷偷藏酒瓶,往政府官员的饮料里掺酒,女老师带着真凶姗姗来迟。面对冤枉人的真相,当权者为了自己的面子,没有道歉反而威胁乔蒂。
玛哈拉贾坚持要校长向女儿道歉,几个人拉他都拉不出去,眼看着房间的柱子已被玛哈拉贾拉弯,天花板要塌下来的架势,终于松口向乔蒂道歉。
这一出校园戏,就像后续案件的预演版本。
不在乎真相的腐败强权,被伤害的女儿,以及为女儿争取一切的玛哈拉贾。“神力”是创作者为正义方开的外挂,让正义的审判能以极具视觉冲击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之上。
印度种姓制自上而下的碾压,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警察腐败与性暴力,因果报应将真实存在于现实的问题与焦虑化为片中的反派,通过玛哈拉贾对反派人物的定点清除与精神折磨,纾解释放了观众的现实焦虑与压力。
在《因果报应》身上,我们看到了印度悬疑电影的飞速进化。
2018年,由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改编的印度电影《调音师》成为年度爆款,打响了印度悬疑片的名声。
从此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印象,不再是一言不合唱歌跳舞,而是不到最后一刻猜不到真相。
早在《调音师》出现之前,印度在该类型片领域就不乏佳作,如《无畏之心》、《26个特殊劫匪》、《误杀瞒天记》、《天作谜案》等电影都是豆瓣评分7分以上口碑之作。
而在起步阶段,印度悬疑电影被诟病最多的是重反转轻人物,电影看完只余下情节记忆,人物性格心理模糊一片。
针对这一缺失,印度犯罪悬疑片不再满足于模仿借鉴,而是从好莱坞工业化作品的框架中跳脱出来,摸索属于自己的路——
融入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聚焦现实题材。有学者曾分析过印度悬疑电影的成功原因,“因为它能将文化融入到电影,构建了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形象,以及清晰深刻的文化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关注影片带来的商业价值。”
从模仿到有自己的独特韵味,人物塑造、叙事节奏、性别意识的进步,在作品中一切都有迹可循。
这一变化,也是开头那句调侃背后隐藏的观众的真实需求。
我们不再期待创作者购买版权,将故事移植到东南亚拍出一版味道相似的故事。
爽感减弱,惊喜不再,吃够了文化代餐,比起水土不服的搬运,观众更期待在银幕上,看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