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旧居的题匾经历了四次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毛主席本人的朴素性格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毛主席旧居的题匾经历了四次变迁,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毛主席本人的朴素性格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第一次变迁:1949年10月
毛主席旧居对外开放后,为了方便来访者,决定在屋前挂一个门匾。当时,毛振南提议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韶山一支笔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书写了这块门匾。
第二次变迁:1953年
毛主席在会见来自家乡的亲友时,提到苏联电影代表团参观毛主席故居的感受,并表示“伟大”两字不是封的。因此,决定换一个门匾。1955年3月,在上屋场挂起了第二块门匾“毛泽东同志故居”。
第三次变迁:1961年
刘少奇在参观毛主席故居时,提出“故”字有“过去”和“去世”两种意思,建议改为“旧”字。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下文同意将毛泽东同志故居改为毛泽东同志旧居。196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旧居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旧居的匾额。
第四次变迁:1973年
邓小平在参观毛主席旧居时,对旧居进行了非常仔细的参观,并对工作人员说:“我老早就想来。”这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虽然这次变迁主要是邓小平的参观,但他的到访无疑是对毛主席旧居的一次重要肯定。
这些变迁不仅体现了毛主席旧居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朴素风格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来源:星海湾銀聊史
